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必“举全县之力”办好一校

(2013-07-26 08:30:25)
标签:

杂谈

在将孩子从外县又转回南和县就读后,作为家长的实验中学教师秦芳(化名)收到的一纸调令也被收回。之前,在她要将孩子转到县外上学的同时,秦芳接到了河北省南和县教育局的调令——将她从县城调至偏远的乡村任教。而南和县还有另外9位教师在被调离原岗位后,并没有将自己的子女从县外转回本县就读。同时他们还对该县教育局的这一做法提出了质疑。(中国青年报7月25日)

 

据报道,南和县之所以要求教师子女在本县就读,是因为当地优质生源流失严重,于是要求教师做出表率,并对子女不在本地就学的教师做出“惩罚”。这种做法,显然侵犯了教师的权利,也是治标不治本。

 

首先,教师子女选择到何学校求学,只要其不违背法律规定,政府部门不得限制。高中作为非义务教育,如果当地有学校面向全省、跨县招生,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报考,这与其父母的身份无关。地方教育部门要留住生源,不能采取限制受教育者正常权利的方式,而应该提高本地学校的办学质量。有人认为,既然教育部门宣传要大家留在本地学校读书,可连当地的教师子女都不在当地读书,这怎么也说不过去,这貌似有道理,但却把受教育者的选择权和当地的教育利益、教育形象捆绑起来。这就好比我国近年来出国留学热高烧不断,一些大学教授也把孩子送出国,教育部门和大学能规定教师不得送孩子出国吗?

 

其次,从教育均衡角度出发,教师是可以流动的,包括从城市流动到乡村学校任教,而且,这应该成为常态的均衡机制,但这一事件中,当地教育部门显然把调动到乡村学校作为了一种“惩罚”,这反映出当地教育部门对权力的滥用和对教育均衡、教师流动的错误理解。把流动变为流放了。当然,当地教育部门可以解释,这是正常的流动,可问题是,流动为何都发生在子女不在当地求学的教师身上,以及为何教师把孩子转回本地读书之后就不再调动了?

 

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留住优秀生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开错了药方。你可动用行政权来限制教师子女,可能限制其他受教育者吗?另外,总体看来,当地政府举办教育,十分功利,完全是锦标主义思维,事实上,这种不尊重受教育者权利的锦标主义思维恰恰是造成当地生源流失的重要原因。

 

比如,该县为了办好当地的一中,居然专门制订文件承诺一中考生考上某些院校将安排工作,这可谓“举全县之力”,来办好县中。依据县文件精神,从南和一中考入本一师范院校,医学本二以上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安排工作,考入其他专业本二以上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可优先安排就业。列入事业财政编制,解除学生及家长就业压力。

 

而与之对应,当地政府在发展义务教育时,不是想着推进均衡,而是在制造“超级小学”、初中,据报道,在过去的10年里,随着农村中小学校撤并,南和县的200多所完全小学仅剩下了目前的60多所,过去分布于全县8个乡镇的8所乡镇初中如今也只剩下了两所。全县有一半以上的小学生就读于县城的“超级小学”,“最大的学校有3000人,最小的学校也有1000人。”这种办学,完全违背教育规律,能把办质量提高,才是怪事。单从这种办学格局,就可以想象当地教师对教育部门的做法肯定不满,他们也只有通过把子女送到外地求学,来“以脚投票”了。

 

为办“超级中学”而展开的生源争夺战是畸形的,这需要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整体转变办超级牛校的思路,而地方政府在应对外地超级中学的生源争夺时,必须走出超级牛校的怪圈,真诚地听取教师、老百姓的意见,解决自身办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学生是办学的主体,很难想象,在一个行政权可以随意践踏教师权利,漠视学生选择权的地方,能办出好学校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