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改破解跨境学童困境
(2013-07-10 06:05:05)
标签:
杂谈 |
家住深圳龙华新区的小溪就读于香港天水围一间幼儿园。虽然幼儿园9点才上课,但每天早上6点钟,小溪就要准时起床。每日需要花费4到5个小时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据香港教育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至2013学年,跨境学童已达1.6万人,是1997年500人的30余倍。(人民日报7月9日)
跨境学童的增加,确实迅猛,就是相比五年前的2008年——据统计,当年跨境学童数达6869人——也增加了一倍。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采取措施应对跨境学童的求学问题。在笔者看来,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有教改的思路。
2009年,香港智经研究中心与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曾发表了长达10万字的《港深教育合作》研究报告,该报告就曾针对跨境学童问题进出建议,包括在莲塘新口岸设立跨境校巴集运中心、可考虑在深圳开办港人子弟班或学校,以及在北区设宿舍学校。此后,深圳增加了多所民办学校试办港人子弟班,学生小学毕业时可直接参加香港"中一派位",升读香港的中学。2011年,深圳教育局专门发布《深圳学校试办港人子弟班施行细则》,对入读学生身份、课程、香港中学学位分配办法、收费标准乃至每班人数进行了规定。
从目前跨境学童的求学情况看,港人子弟班或学校,并没有缓解跨境求学的需求。这有几方面原因,其一,有的家长认为这些班和学校的教育质量无法与香港地区的学校相提并论,因此宁愿让孩子劳累奔波在两地赶路,这就如内地的跨区择校一样;其二,港人子弟班和学校的学位有限,且价格也不菲,而与之对应,香港自2007年推出的幼儿园学券制政策,为所有3~6
对症下药,有必要加快香港人子弟班和学校的建设。以笔者之见,有两种途径,一是香港政府加入香港人子弟学校的举办,换言之,就是把港校开到内地,采用同样的课程和教学方式、教育管理制度,这既可缓解香港地区因跨境学童增多而带来的当地居民子女入学困难,也可解决跨境儿童上学路远的难题;二是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向深圳已经开办的港人子弟班和学校购买学位,这一方面可增加学位的供给,另一方面也减轻双非儿童深圳求学的学费压力。其中,实现第一种途径,需要我国内地加大教育开放力度,这相当于直接引进境外学校在内地办学。
而从长远看,则需要内地基础教育和港校基础教育,互相借鉴和融合。首先,内地基础教育要推进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校应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自主进行教学,这也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确定的改革,如果改革能够落地,内地学校的办学环境也就和港校的办学环境接近;其次,港校和深圳学校(包括非港人子弟学校、香港课程),可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即在深圳学校求学,课程在申请进入香港的中学、大学时也可以得到认可,如此,跨境求学的需求才会减少。
很显然,无论是开放港校到内地办学,还是推进内地学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解决跨境学童问题,都需要推进内地教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