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几分,学前教育才能收获几分
(2013-06-04 07:53:36)
标签:
杂谈 |
孩子接触的第一位老师应该是幼儿教师了,幼儿教师合不合格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幼教工作很重要,所以国家有严格规定,从事这一行必须取得幼儿教师资格。据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一些培训机构宣称,课不上不要紧,资格手续不全也不要紧,只要交够钱,都可以办出幼师资格证。而这些资格证根本无法在网上查到,就是假证,可培训机构的老师表示,其实这证无论真假都能找到工作。
学前教育这几年越来越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幼师资格证书管理制度就是某种措施体现。正因为此,笔者相信,只有少数报名参加培训者,会认为培训机构真有那么大的本事,不上课、手续不全,都能搞定正规的资格证书。不少人明知道弄来的是假证,但只要有了这个“证”,也就可以去应聘找工作了。甚至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也未必不知道这其中的猫腻,因为只要上官方网站一查,这些假证就会原形毕露,可为何他们却视而不见呢?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缺口达到80万人,一些地方不合格的幼儿园占40%。这组数据,就是假证找到市场的根源所在,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幼儿教师都参其中——既然没有合格的师资,而学前教育又存在旺盛的需求,学校要“开张”,唯一的办法就是聘用没有合格资质的“教师”,而相对于没有任何资质证书来说,假证还可派上用场,学前教育机构称招聘的是有“资质”的教师,地方教育部门也可称,本地幼儿园聘用的教师,多有合格资质。
舆论呼吁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幼师资格证造假,关爱幼儿之心可以理解,但实际效果恐怕值得商榷。因为培养合格的师资、招聘有合格资质的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经费,等待相当长的时间,而“制假”却是快速提高幼儿教师“合格率”的便捷途径。如果严厉打击幼师资质造假,并严格要求幼儿园必须招聘有合格资质的教师,或许我国将有相当数量的幼儿园面临关门的窘境。而幼儿园关门之后,孩子们又能到哪里去呢?个别培训机构肆意造假,就是瞄准这一市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事实上,社会舆论也同时呼吁,对于不合格幼儿园不能一关了之。这种教育局面不免令人纠结。
但不合格师资进入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既严重影响学前教育质量,又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隐患。去年浙江温岭虐童事件的当事教师,就没有合格资质,当地教育部门也承认,该市约有40%的民办幼儿园不具合格资质,合格幼师存在大量缺口,为解决师资问题,只能实行先上岗后办证。
所以,要治理幼师资质造假,关键在于切实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同时建立幼儿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监督、评价的机制。据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2011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62.3%,这比上年还提高5.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学前教育的入学率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针对学前教育资源的匮乏情况,国务院曾出台意见,要求各地推行
要确保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在笔者看来,有必要将一年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义务,否则很难依靠其自觉来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而如果缺乏足够的投入,不合格幼儿园、不合格的师资,或将长期存在。
另外,在发展学前教育过程中,还需引入家长委员会参与办园的监督和评价。近年来,个别幼儿园出现的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往往与幼儿园的管理、办学缺乏透明监督机制有关。要解决这一问题,可考虑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办学中来,使其了解学校的师资招聘、财务收支、教育教学等具体情况。这也是督促学校改善师资力量、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