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熊丙奇
熊丙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5,654
  • 关注人气:85,3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校舍真正建设为第一避难所

(2013-04-23 14:08:33)
标签:

杂谈

 

四川雅安“4·20”地震发生后,校舍的安全,也引起舆论的关注。

 

此间有两则来自不同媒体的报道,一则是据中国教育报报道,“4·20”芦山地震发生时,芦山县在汶川地震后修建的校舍无一垮塌,有效保障了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芦山县教育局局长朱文华说:这与汶川地震灾后修建的牢固校舍密不可分。

 

一则是中新社报道,宝兴县灵关中学创建于1958年,其老校区在五年前的汶川地震中损毁,新校区(也称新中学)是在澳门政府资助下建成。在该校校门外还挂着澳门特别行政区(2008.5-2010.11)”字样。学校主教学楼外表如今已经裂纹斑斑。不过走进教学楼内部,便发现内部损毁的情况远比外观看起来的严重。一些教室的门已经变形,内墙震后留下的斑驳裂纹远比学校外墙表面的裂纹严重得多。甚至一些教室之间的墙壁已被震穿,从这个教室可以看到另一个教室的情景。这种状况与灵关镇其他一些在地震中损毁建筑的情况很像——虽然外表看起来损毁情况不算太严重,但内部损毁却相当厉害。

 

这两则报道,并无矛盾,前者强调的是没有垮塌,避免了对师生生命安全的伤害;后者则强调虽然没有垮塌,可新建不久的校舍,内部损毁依旧严重。包括芦山中学,此次教学楼也有一定程度的损毁,高三学生已准备到成都异地复课。在笔者看来,从对师生生命安全高度重视出发,不能满足于没有垮塌,而应该针对新校舍的损毁,重新评估校舍的安全,采取加固措施,真正把校舍建设为“第一避难所”。——当地震发生,坚固的校舍不但可以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还可以为社区提供避险、救助伤员的去处。

 

在汶川地震后,校舍重建是重中之重,被提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不但不惜血本,保障投入,还明确建筑标准要高于国家标准,比如,汶川一中总建筑面积近7万平米,预算就超过2.4亿,对于建筑质量,负责建筑施工的人员称,“别说8级,9级强震也没事。

 

这次雅安地震,新建的校舍确实担负起“避难所“的责任,在宝兴县灵关镇的很多电线杆上,都贴出一个告示:医疗救治、避险安置点设在新中学。但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提供避难地的是学校空地和操场,学校的教学楼已在地震中受到损毁,那么,为何新建不久的新中学,面对7级地震,也和其他建筑物一样内部遭遇严重毁损,如果地震震级更高一些,能确保学校不垮塌吗?说好的8级、9级地震也没事呢?

 

这不是杞人忧天。校舍安全,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联系到震后重建校舍时“9级强震”都没有问题的誓言,再看7级地震要被震穿的墙壁,就不由让人担心校舍能够真正经受强震的考验。不妨设想,如果发生8级地震,目前出现严重内部毁损的教学楼说不定就会倒塌,而如果学生在上课期间,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有关部门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就简单地称校舍十分牢固,而应该对校舍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启动对所有校舍安全质量的检查和评估,对发现的安全问题进行整改、问责。针对新建校舍出现的毁损,网友们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所有灾后重建的校舍,都严格按照标准设计、施工、监理、验收了吗?不要等到大灾,才发现高度重视的民心工程,还是豆腐渣工程。从对生命安全高度负责出发,不要有任何侥幸,不能留下丝毫安全隐患。这由鲜血换来的教训,不要轻易遗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