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析投毒案要摈弃“标签式”思维

(2013-04-19 11:48:15)
标签:

杂谈

复旦大学医科研究生黄洋被投毒身亡。上海警方初步调查,同寝室林某同学有重大作案嫌疑,已被刑拘。据媒体报道,嫌疑人林某同样学业优秀,而且和其熟识的一位复旦学生说,他曾和林某一起住了一个多月:“我和他很熟,平常这个人蛮好的,和大家相处得挺好的。没人相信会发生这种事情。”
  
确实,没有人相信会发生这种事,舆论对此也感到错愕——名校的高材生,怎么会对室友下如此毒手?
  
其实,正是这种“标签式”思维,让大家忽视了对高学历者知识、技能之外的其他方面的素养的关注。在大家的想象中,高学历者就是高素质的高级人才,他们应该守法,应该有道德,德才兼备,但学历只能代表一个人的学习经历,如果一个人只有高学历,而没有高素质,知识和技能反可能成为祸害社会的工具。
  
遗憾的是,我国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一直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在老师和家长眼里,一个学生只要分数高,就是好学生,甚至分数可以起到一俊遮百丑之效。从幼儿园到大学,很多本该对学生进行的教育,都被知识教育挤占——在家庭里,父母应该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包括让孩子有亲情观念,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可是,很多父母大包大揽,告诉孩子家里什么也不用操心,只要把学习搞好就可以了,包括爷爷奶奶生病,父母也不让孩子去探望,说只要好好学习,就是对爷爷奶奶最好的孝敬。
  
在学校里,孩子们上学的第一课,老师会告诉他们要争做第一名、考100分,而伴随他们成长的,是成百上千次的大考、小考排名。排名不但增加学生的学习焦虑、压力,也让他们把同学视为对手。近年来,大家一直批评大学毕业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个人中心现象严重,不善于人际沟通,这些很大程度是拜他们成长的环境所赐。
  
客观而言,投毒案只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但这样的极端个案,在我国大学反复上演,有其偶然,也有必然。——如果不真正重视对学生知识教育之外的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类似的事件还会发生。
  
而生命教育、人格教育,说到底是关注每个个体发展的教育,概言之,就是要打破“标签式”的人才观念,不是简单地以单一的分数、学历的高低来判定人才,而是关注每个个体的个性、能力与素养。推进这样的教育,首先需要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引导、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争做第一名”——所谓“不输在起跑线”、“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育,都是把同学当竞争对手的教育,会异化同学关系。制造同学的人际关系紧张——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紧张是制造大学生心理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只有四成大学生满意同寝室关系。
  
其次,需要改变灌输教育模式,在教育中尊重每个学生个体,生命教育、心理教育,不是一两次讲座、灌输就可以解决的。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很多反教育的内容,比如变态的、不尊重学生人格的校规,就是漠视学生个体,不利于进行生命教育的。要重视生命教育,就必须全面清理反教育的管理措施和教育教学方式。
  
我们也不希望一名学生的投毒案,就给所有学生贴上品质不行的标签,这也是需要去除的一种标签式思维。总之,只有让教育从单一模式走向多元,走向关注每个学生个体,推行个性化教育,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成为更加完善的个体。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