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档案不是成长监控
(2013-04-01 06:20:27)
标签:
杂谈 |
27日,东莞市教育局局长杨靖波在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透露,明年东莞将建立起覆盖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全体在校学生(幼儿)的在校成长档案数据和毕业15年以内的个人就业数据,为改进教育评价、做好学生成长发展分析和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提供参考和支撑。(广州日报3月28日)
据报道,这一信息平台包括德育管理、成绩管理、学生信息等模块,其中德育管理包括奖惩管理、课堂管理、条例管理,老师或生活教师可以将学生在课堂或宿舍的表现情况、考试成绩等即时录入系统,包括上课的迟到早退都清楚了解到。记录信息如此之全,可见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用心良苦”,但不得不说,这样的成长档案记录,把成长档案变为了成长监控。
按照信息收集办法,学生的“不良”信息全部跟踪记录,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信息,会不会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对于未成年人,要教育和保护相结合,为此,要避免对未成年学生的“犯错”进行贴标签式的处理,而即时录入各种表现,包括迟到、上课打瞌睡、坐姿不正等,会让孩子从小就背上一堆所谓的“错误”包袱。
而这些所谓的“不良表现”,很多可能带有老师的主观意识,还有的是违背教育理念的判断。比如,有家长担心老师把孩子早恋也记录入档案,按照档案数据统计办法,这完全有可能发生,而所谓“早恋”,是学生的隐私不说,还有可能是老师的“误判”——一些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情感交流,也会被老师认为是“早恋”。近年来,有的中学为了让学生一心学习,出台了诸多“变态”的校规,诸如男女生不能单独在一起,谈话到距离一米等等,违者要受到校规处理。
如果成长档案真即时记录学生的所有校园表现,那么,这相当于在校园的所有角落都安装了监视器,且随时把监视器的监视内容存档。这是怎样的校园环境?这是为学生成长出发,还是在对学生实行严苛的监控?今年初,网上曾曝出一张某高中电子公告板的照片,这一公告板实名批评同学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包括上课转笔、坐姿不正、趴在桌子上、打盹睡觉等。批评不但直指姓名班级,甚至具体到某一节课。其严格程度令众网友吐槽“太凶残了”、“读个书忒不容易了”。与这“凶残”的公告板相比,即时记录,跟随学生一生的在成长档案,有过之而无不及——到了上大学,你可以看到小学某天上课迟到、打瞌睡。
鉴于成长档案的“杀伤力”,这很可能就是为了“震慑”学生,而难以真作为档案供学校、用人单位查阅。道理很简单,现今哪所学校不考虑本校的升学率,如果在升学时,学生的“不良记录”影响到上一级学校录取,这不也影响学校的政绩吗?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不良”记录,很有可能被“清除”掉——举例来说,假如东莞一所中学某个学生,按成绩,完全可以获得北大校长实名推荐资格,可他的成长档案里,记录了他上课曾打瞌睡,有“早恋”倾向,学校怎么处理这一档案呢?如果学校进行加工处理,这就把记录当成了儿戏,而且,也意味着,记录也成为一种权力,可以有权力寻租的空间。
教育部门和学校关注未成年学生成长,是应该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管理,也是与时俱进,但是,这些必须从未成年的身心健康出发,要为未成年成长营造好的环境,否则,技术就会成为伤害学生人格、身心发展的帮凶,只能起到反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