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究竟“复杂”在哪里?
(2013-03-22 08:46:12)
标签:
杂谈 |
在本周一召开的《教育蓝皮书》(2013)发布会上,有专家介绍,我国已有个别省在开发多次录取的信息平台,以为推进高考改革提供技术支持,他说,多次录取在一个省范围内可以实施,如果推广到全国,就比较困难。——那么多高校一轮轮录取的信息要公开,征集学生的申请,
我实在不理解为什么还要打造一个统一的多次录取平台,多次录取完全就是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事——学生自主申请学校、学校独立录取,被录取的学生确认,学校再接受新的申请。政府要出面打造一个统一的多次录取平台,只能表明,这一“多次录取”,与自主招生中多次录取是两个概念,政府部门依旧掌握着计划的审批权和投档权。
按照统一平台的操作,政府部门首先要确定学校的招生计划数,要求学校按招生计划数发放录取通知书,由于一名学生可以申请多所学校,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因此,每所学校的确认率都不能达到100%,不少学校可能在第一轮录取时确认率只有不到50%,于是进行第二轮录取,再按剩余的名额发放录取通知书,直到按计划招满学生。
从控制招生计划来说,这是有必要的。但问题是,招生计划需要政府部门审批、控制吗?我国目前的高考录取制度,招生计划就是由政府部门审定的,这是教育计划体制的源头所在——政府掌控着计划审批权,将此作为管理学校的重要手段(减招、停招是政府部门处理学校的主要措施),进而直接参与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说是要监控办学质量。
实行多次录取的用意,一方面在于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另一方面则是推动取消政府对招生计划的审批,让招生变为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事。在现行高考集中录取制度之下,一名学生只能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因此学校可以在短短几天之内完成招生计划,“政府审批计划、集中录取、高校完成招生计划”被认为是高效的招生录取体系,可这却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权,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调查显示,对学校和专业都满意的学生不到10%),也不利于学校的竞争。
如果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政府部门事先额定的招生计划,就不太管用了。举例来说,假如北京大学的招生计划为3000人,在自主招生中,一次录取成功率为70%(这已经相当高了),那么,北大要录满3000人学生,就可能发放4000张录取通知书。这样一来,3000这一计划不就没有多大价值了吗?进而,这还需要由教育部门来审批吗?
政府部门要建立统一的平台,显然不希望计划审批权由此落空。但这样一来,多次录取就难以起到建立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推进高校竞争的目的,也无法改变现在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当计划审批权不存在,接下来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审批、规定也都将逐渐瓦解,于是整体推进教育去行政化改革。
或有人认为,如果政府不控制招生计划,学校乱招,这不是会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吗?这是传统的计划思维。首先,根据我国的《高等教育法》,高校有自主招生的权利,只是这一权利至今没有落实。
其次,当把选择高校的权利交给受教育者,高校从自身办学定位、办学质量出发,必然会合理确定招生规模,否则,学校将被受教育者抛弃,我国高校过去10年中之所以不顾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大扩招,是完全按行政指令,只对上负责,而不对教育质量和受教育者负责的结果。
再次,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取消行政评审、评价,建立专业评价、社会评价,对于高校来说,把选择权交给受教育者,是最重要的社会评价力量,这比行政审批、评价更管用——这种审批、评价方式还制造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
更重要的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国家承认文凭的学位授予做法,将严重阻碍教育质量的提高。实行“学校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将是迟早的事。很多人担心当国家计划取消、学校将乱招生,这是以国家承认文凭为出发点的——学校将做文凭贩卖生意。而当学校自授文凭、学位,不再靠国家“背书”,需要接受社会检验时,学校拿什么来做贩卖文凭的生意呢?
为多次录取设置统一的平台,这传递的信息并不乐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并不愿意放弃核心的权力来推进真正的高考改革,而是以掌控核心权力为前提,来构思所谓的改革,回顾近年来的高考改革,这一思路很明显,比如自主招生与集中录取嫁接,要求学生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春考不撼动秋考的地位,设计为落榜生的考试,等等,这样的改革,可以说从一起步,就走偏了路子。在计划的大框架之下,做“市场”的事,结果可能是越改越糟糕、越复杂。教育部门的官员一直说,高考改革很复杂,如果说复杂,政府不放权,是最复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