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学生生命安全不能有任何借口
(2013-02-28 09:00:36)
标签:
杂谈 |
2月27日6时左右,湖北老河口市薛集镇秦集小学发生一起因拥挤引起的踩踏事件。经确认,4名学生经抢救无效死亡,7名伤者正在医院救治。这一事件初步认定为责任事故。教育局局长汪国忠等6人被免职接受调查,该小学小学校长杜贵强、政教主任张继辉给予行政撤销职务处分,连同其他4名责任人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中国新闻网2月28日)
虽然当地政府已经启动问责,但是,校方的解释,却表明他们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责任——学校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事故发生时,尚未到开门时间,由于刚刚开学,学生比较兴奋,起床时间比平时早。这分明是在找借口,难道这么多学生集体兴奋了?当时楼道上已是哭喊声一遍,可哭喊声也没有惊动值班的老师。这种对待学生生命安全的态度,是很难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
据媒体报道,湖北这所小学的宿舍,是由学生宿舍是由教室改成,一楼办公,二三四楼是宿舍,每个房间有30个床,寄宿的学生有500人左右,整个宿舍楼只有一个楼梯口。这样的“宿舍”,实在是寒碜,宿舍通过消防检查了吗(要是出现安全事故,这么多学生如何从这一楼梯口逃生)?学校为宿舍配备了多少管理人员?当然,这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还与当地政府对学校的投入不够有关。
导致这起踩踏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当时宿舍门没开,下楼的学生越来越多,被挤在楼道上,由此造成踩踏事故,这显然是管理人员失职,没有按时开门导致了这起严重的事故,另外,从当时的情形分析,这个宿舍除配宿舍管理员之外,平时并没有安排老师维护学生集体上下楼的秩序。因此,需要追问的是,该校有无明确的宿舍安全管理制度?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踩踏事故频频发生。而每次踩踏事件的情节都几乎一模一样。可见,教育部门和学校并没有深刻反思,吸取教训。与以往踩踏事故不同的是,这起事件发生在学生寄宿的宿舍中,这也暴露出农村小学寄宿的管理薄弱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随着我国农村推进撤点并校,不少初中、小学都采取寄宿制。寄宿制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寄宿,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一项调查显示,中西部农村寄宿生的心理问题十分严重,58%的寄宿生不愿意把自己心里的秘密告诉家人,在自己忧伤或烦恼时,45%的寄宿生感受不到家人的鼓励和支持。
二是寄宿宿舍的条件较差,由于寄宿增加了学校食堂和宿舍的建设、维护成本,不少学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压缩宿舍的管理开支,不聘请专职的宿舍管理员,而由教师兼职管理,这就更不用说为寄宿生配备心理辅导老师了。鉴于人手有限,加之考虑到安全问题,不少寄宿学校对学生实行“圈养教育”。而这种教育管理方式,恰恰有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农村寄宿制的问题,已经引起我国有关部门的重视,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指出,农村小学1至3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初中学生根据实际可以走读或寄宿。而在今年2月26日教育部举行的第三场新春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意见有效遏制了一些学校盲目撤并学校。但是,对于已经在寄宿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怎么办?政府部门是否加大投入,重建符合安全标准的宿舍,改善他们的住宿条件,加强对寄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和心理辅导、咨询?这些并不见下文。
湖北的校园踩踏事故,已经是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第六起重大踩踏事故了。校园的安全警钟需要长鸣,更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每一起校园安全事故都令人痛心,而其发生的原因,并不那么复杂,能否保障校园安全,这检验着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成色,也考验着每个教育者的良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