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题”出没的自主招生考试并不正常

(2013-02-05 07:36:35)
标签:

杂谈

最近,网络上出现不少被网友称为“神题”的题目,比如:“有一只熊掉到一个陷阱里,陷阱深 19.617米,下落时间正好2秒。求熊是什么颜色的?” 5个备选答案分别是“白色”、“棕色”、“黑色”、“黑棕色”、“灰色”。而出“神题”也似乎成了老师们的偏好,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就“神题”不断,贡献了“玉皇大帝和如来哪个大?”“老子和孔子打架你帮谁?”这类考生们到现在也不知道怎么求解的题目。(武汉晚报24日)

 

总体看来,“神题”出现几率最高的场合,是自主招生测试,这包括中考自主招生和大学自主招生。老师们之所以出这些题目,据说是为了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些考题的质量并不高,除了“神化”自主招生,增加考生的焦虑之外,并没有多大的价值。

 

众所周知,考试的基本功能是评价学生有怎样的能力和素质,升学考试则还有选拔的功能。为了让考试实现评价、选拔功能,应尽量避免偏题、难题、怪题,否则,就会导致评价出现偏差——做偏题、怪题往往要靠运气,而不是实力。考题的水平,不在于“难倒、“考糊”学生,而是考察学生的真实能力。就像考察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面试中,完全就可拿身边的时事作题,考察他是否有独立的思考、独到的看法,这类题目甚至完全可以事先告诉学生,而学生根本无从准备,老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完全有可能引出另一个话题,学生如何做准备?背记标准答案,更不可能得到好的评价。但我国的考试评价,却一直喜欢“偏难怪”路线。

 

虽然我国是一个考试大国,但对考试评价却没有深入研究,包括中高考命题,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具体的表现,就是每年的考题难度变化大,录取分数高低起伏,去年某省的高考一本线就比前年上扬30多分。这不像国外的考试,考试组织者甚至会对选择支的设计进行跟踪分析,以使考试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这种情况在自主招生,尤其是面试中就更普遍,由于参与自主招生的老师(有些学校参加自主招生面试的老师达两三百人之多),并没有考察、评价学生的经验,也没有接受相应的培训,因此,就可能随意出题。

 

这是因为考试和学校,都没有“被选择”,进而,无论是考试组织者还是自主招生学校,都不会真正重视学生的感受,也不会在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上花工夫。我国的中高考,是行政部门主导,独此一家,即便每年舆论对中高考的评价不高,可来年考生还得参加同一机构组织的考试,所有招生院校还是必须用这一成绩作为录取学生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考试组织者会在意提高考试评价质量吗?

 

我国推行的自主招生改革,也只是给招生学校少量的自主权(给学生适当的录取优惠加分),而没有给学生的选择权,无论是中考自主招生还是高考自主招生,每个考生都只能拿到一张学校录取通知书,而不能拿到多张学校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这也就决定招生学校不会站在学生立场思考问题,大家所见的是,三大联考故意撞车,学校面试时间故意放在同一时段,限制学生的选择;大学只重视招生环节,而把学生招进学校之后,却没有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所谓的在乎生源质量,招收适合本校的学生,同时给学生减负,只是冠冕堂皇的宣传语。

 

只有当考试从行政垄断走向市场竞争——学校自主认可、学生自主选择参加,才能让考试出题者关注考试评价质量;同样,只有学校面临“被选择”,才会尊重学生的权益。在世界一流大学,都有独立的招生委员会制订招生的标准,并通过专业的招生官来实现,这样的招生,才能招生到符合本校要求的学生,而与之对应,学校得有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我国学校的问题是,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于是不清楚办学定位,也没有办学特色,因此,全面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行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自主招生,才能让办学回归正常,也才能让考试评价回归正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