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何都是老者?

(2013-01-19 07:20:58)
标签:

杂谈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奖励个人还是科研成果?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从2000年开设设立起,这项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奖励的就是个人。而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十分明确地奖励“科技先进人物”。

 

然而,从13年的授奖历程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基本上都是授予老者——18日获得2012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郑哲敏、王小谟分别为89岁(1924年出生)、75岁(1938年出生),以此计算,24位获奖者获奖时的平均年龄达到82.4岁,这令大家感到困惑:为何我国的最高科学技术奖都奖给老科学家,中青年科学家无缘?大家还以诺贝尔奖获奖获奖时的平均年龄来对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55.4岁,物理学奖的平均获奖年龄为52.7岁,生理和医学奖的平均获奖年龄56.5岁,以此显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老迈”,由此呼吁“年轻化”。

 

问题就出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奖励个人而不是成果上。或许有人说,诺贝尔奖,也是奖励给个人啊,表面上看是如此,但其实,诺贝尔奖是先遴选具体的科研成果,再奖励取得这一科学成就的科学家。比如,201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奖励两位获奖者为量子理论研究提供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两位美国科学家则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得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由于诺奖奖励具有世界原创价值的科研成果,因此获奖与年龄无关——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则是获得1915年物理学奖的英国人劳伦斯.布拉格,获奖时只有25岁,与头衔和身份无关——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的田中耕一连博士学位都没有,只是是日本岛津制作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化学工程师

 

由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的是科学家的“综合成就”,所以,最终遴选下来,也就只剩下“德高望重”的老者了。如果这一评选的宗旨不变,可以预测,未来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仍然会是老者,很难做到“年轻化”。

 

    曾有科学界人士放言,要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办成中国的“诺奖”,如果按照目前的评审规则、授奖对象,这是很难做到的。在笔者看来,要让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办成中国的“诺奖”,必须调整评审规则和授奖对象,每年应该遴选最有价值的科研成就进行奖励。

 

在我国的科学技术奖励中,每年其实已经奖励了科研成果,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等。其问题在于,授奖项目太多,以至于让科技界产生急功近利的跑奖、要奖问题,大家反而耐不住寂寞做深入的有价值的研究,甚至有的项目还在研究中,就包装运作报奖了。据报道,2012年度的授奖项目有所减少,但是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有7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有187项,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这是该奖项十三年来的第9次一等奖空缺。

 

为此,有必要对科研成果奖励进行大瘦身,每年国家只授予几项最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这不但有利于引导科学技术工作者潜心研究,而且,也有助于淡化对科研的行政评价——目前,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种科技奖励,是对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主要评价,由此形成了围绕成果奖励转的“成果学术”。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的是科研成果,很显然,获奖者的年龄会大幅下降,报道显示,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项目完成人平均年龄为47岁。

 

而至于对于科学家综合成就的奖励,则适合采取“终身成就奖”的方式,一直以来,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最高科学技术奖,其实就是“终身成就奖”。假如将现在的最高科学技术奖改为奖励最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再另设“终身成就奖”,这就既奖励了科研原创,又注重科学家的综合贡献。这样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才能起到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