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让学生咨询委员会发挥作用?
(2013-01-10 07:29:08)
标签:
杂谈 |
日前,西南大学正式成立第一届本科教学工作学生咨询委员会。来自全校各学院的36名本科生,被聘为学校首批本科教学工作学生咨询委员,学校关于新专业设置等重大教学改革计划都将征求学生咨询委员会意见。据悉,此举在全国尚属首开先河。(重庆日报1月8日)
西南大学成立本科教学工作学生咨询委员会的想法是不错的。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有权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价与监督。可是,这一开全国先河之举,按其运行模式,所能起到的作用可能十分有限。
首先,据报道,咨询委员将由学校教务处组织进行面试。参与面试者共50多人,最终学校选择了学习成绩、综合能力等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36位学生成为首批学生咨询委员。很显然,咨询委员是校方按自己的标准选拔聘任的,他们并不代表学生参与学校的教育事务,而只会对聘任机构负责。在国外大学的一些教育与学术机构中,有学生代表,这是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的;学校的学生会,有针对学校教育事务的专门委员会,这也是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的,且委员会完全独立运行。
其次,根据该校的设想,“学生将有权参与审议学校教学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制定,并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和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这缺乏对学生咨询权限的科学设计。在笔者看来,学生有权也有能力参与教学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的审议,因为这些规章制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权益,可是却很难参与学校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学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如何设置专业、设置课程、开展教学,这是学校教授委员会负责决策的教育事宜,需要尊重教师的教育自主权。
举例来说,近年来,有不少学生认为大学很多基础学科“无用”,与就业关系不大,呼吁取消数学、物理等课程,针对学生的呼声,学校是不是就要取消这些基础课程呢?解决基础学科、课程“无用”的问题,不是取消这些学科、课程,而是需要学校办学有合理的定位,摆脱功利的办学导向,同时改变教育教学方式,给予教师充分的教育自主权。
我国大学当前存在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问题,主要源自于大学没有办学自主权,专业设置需要报主管部门审批,课程设置也得听上级部门部署,学校的必修课比例极高,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很小。在这种情况下,所谓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要听取学生的意见,或只具有象征意义。
另外,由于学校没有自主办学的环境,长期来,办学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权责关系并不明晰,不清楚哪些事务应该有学校行政负责,那些事务应该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负责,也不清楚学生该如何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决策、监督。在大学里,教务处其实是教学行政部门,本来应该执行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教育、学术决策,但在当前的学校管理体系中,其成了教育决策机构,包括一些学校的教授委员会,也挂靠在这一部门之下,行动听其指挥,这就把教授委员会成为了摆设,当教授委员会都成摆设,学生咨询委员会就更别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