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要努力矫正应试教育的弊端
(2013-01-07 08:51:22)
标签:
杂谈 |
由中国人口宣教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健康人格2010年调研报告》显示:超过80%的小学生存在考试焦虑,主要原因是担心自己考不好招致家长的打骂。2005年的“国内五城市未成年人发展联合调查”发现,中学生感到压力最大的三个方面依次是:“升学和考试的压力”、“课业负担过重”和“父母对自己的要求过高”。(《瞭望》新闻周刊1月5日)
家庭教育的核心功能,其实是做人的教育,但在当下,家庭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延伸,父母变为了校外辅导员,很显然,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亲子关系异化为分数、成绩的关系。父母势必成为学生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
这是值得父母们反思的。作为父母,更应该关注孩子的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离开了这些,再好的成绩都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如果父母们有这样的认识,就应该在家庭教育中,以孩子的身心发展为首要,避免自身的过高期望、不合理教育方式,扭曲孩子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更应有如此认识。
拿考试来说,现在有不少家长抱怨,过多的学业、考试让学生不堪重负,孩子睡眠严重不足,体质下降,那么,如果从对孩子负责任出发,家长就应该主动为学生“卸压”,而不是增压,假如家长能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不是对孩子每分必纠,在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动辄打骂,那么,孩子的考试焦虑会大为减轻,能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宽松、愉悦的家庭环境。
对此,有很多家长说,目前的教育评价制度如此,自己无能为力。教育评价制度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这不能成为家长制造考试焦虑的理由。一方面,家长要意识到,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自己的作为,不是放大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是尽量减少应试教育对子女的影响,过度要求孩子的分数、成绩,将放大应试教育对子女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学校教育在孩子离开学校之后,教师就可以不再面对孩子,家长却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即便孩子如家长所愿考上“理想”的大学,但却存在人格、心理问题,家长还是得面对,品尝种下的“苦果”。
最近,武汉有7对家长,出于对学校教育的不满,选择让孩子回家进行在家上学。这引发争议,有的认为在家上学,不利于孩子的社会化,有的家长则颇为心动,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摆脱应试教育。在笔者看来,选择在家上学,由于缺乏法律支撑,将面临很多现实问题,而且,这也只适合少数家庭、少数学生,对于更多家长来说,如果能调整自己的家教理念,改变家庭教育的角色定位,也能起到一定地校正应试教育弊端的作用。相对而言,这对更多家庭更有现实意义——改变不了环境、制度,先从改变自己做起。
事实上,父母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远比进行知识教育,做孩子的作业检查员更考验父母。这方面的考验,不是父母有多高的学历和文化水平,而是父母是否愿意花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孩子共同成长。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是学业分数的高低,而是是否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否有责任心、独立意识,是否有同情心、关爱心。一个学生只要有责任心、自立意识、关爱心,根本就不愁他走上社会的生存问题,而如果他学业成绩很好,却没有责任心、自立意识,父母不要想到他就会成为拔尖人才,很有可能他日连自己的生存问题也解决不了。
把每个学生培养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该是我国社会应该形成的“成才理念“,相比做“人上人”来说,这一成才理念更接地气,不然,被“人上人”目标悬在空中的父母和学生,最终都会陷入焦虑,其中相当部分最后连自食其力也难。我国有不少大学生做“啃老族”,已经很说明问题。而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往往与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正相关的——积极的健康的教育观念,会推动教改,为教改实施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