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截至1月1日0时,有25个省份不同程度地出台了“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方案,但仍有6个省份并没有透露方案。(新京报1月1日)
根据去年8月底国务院出台的解决异地高考的意见——“各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还有6个省份没有出台,并不违反意见,但这也表明解决异地高考问题面临的现实困境。
从目前已经公布的各地异地高考方案看,开放门槛各不相同,其中,北上广的门槛最高,这也基本符合此前舆论做出的判断。换句话说,出现现在的结果,是早在“预料之中”的。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既然知道会出现现在这样的结果,为何当初还要采取这种方式解决问题?
这就涉及到教育的民主决策问题。从异地高考问题启动解决以来,笔者就一直建议应该将这一问题纳入民主决策程序,广泛听取民意,最好将方案提交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讨论、审议,可是,大家所见的是,从国家总体意见颁布,到各地出台方案,基本上都采取“闭门”决策方式——虽然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表示,召开座谈会听取了意见,可是,一直没有公开征求意见的程序,国家的意见没有公开征求意见,地方的意见也大多没有公开征求意见,这种决策方式方式,是不适合解决影响面甚大的教育民生问题的。
分析目前地方制定异地高考方案的效果,国家层面的意见,很明显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国家意见确定的解决异地高考的思路是,在现行高考制度框架之下,由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加以解决。依照这一思路,开放异地高考,就是调整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而问题在于,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是与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紧密对应的,正因为高校把招生名额分配到各省市,才有高考按户籍报名的规定。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关键应打破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而不是在这一制度下,要求各地自行解决。
对此,有不少专家都提出了建议——虽然建议的细节不同,但方向基本一致——可是,决策者并没有采纳。这就是闭门决策的结果,如果有民主决策程序,将公众意见纳入决策,那么,异地高考的顶层设计就可能不一样,推进、实施的效果也不同。
地方出台异地高考方案,也颇为类似。眼下,舆论对北上广的异地高考方案很不满,甚至有网友认为北京的过渡方案,就是“应付”,根本就“没有方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因为没有公开听取意见、民主决策的程序。就是在较早出台异地高考方案、设置门槛比较低的地区,这一程序同样缺乏,是由地方政府拍板决定的。由于没有听取民意,达成共识,当地政府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可能遭遇软执行和不执行,对于这些地区,笔者对异地高考政策的推进、落实很是担忧。事实上,在率先宣布实行异地高考的黑龙江,已经传出信息,学生办理学校学籍十分困难——这意味着,就是要满足三年学籍限制,也不是那么简单。异地高考的问题,将更多呈现。
概而言之,我国异地高考方案,是由行政部门主导拍板决策的,而这种决策模式的问题,政府部门自身也很清楚,因此,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要“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对照《教育规划纲要》,作为重大教育政策的异地高考政策,出台前为何没有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呢?
在笔者看来,政府要转变管理教育的方式,就必须从转变教育决策模式着手,这样才能杜绝随意决策、盲目决策。我国当下的很多教育问题,都与决策不严谨、随意有关。比如,过去10年的高考科目改革,一些地方每隔两三年出一套政策,江苏在10年内出台了五套政策,被认为是折腾;再比如,过去10年的课程改革,上一期课改还没结束,下一期课改就匆忙上马;还比如,过去10年的自主招生改革,一直再修修补补,三大联考推出三年来,年年在变。对于这些,地方政府部门的解释是,改革要探索,要循序渐进推进,可是,大家很难看到进步,却发现政策在原地打转,甚至有所退步。另外,作为影响面甚大的教育政策,是不宜轻易调整的,如果有严谨的民主决策程序,在政策推出时,就有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且严格落实、执行,需要这样不断调整吗?
因此,在新的一年到来时,笔者期待,2013年成为教育民主决策年,因为按照国家的部署,诸多教改都要在这一年推进,怎样制订教改方案,怎样落实方案,这都需要广泛听取意见,如果没有民意的参与,教改只是行政自说自话的游戏。其实,无论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还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大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建立中小学民主管理制度,都要求实行教育民主决策。这是教改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