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奖学金怎变为“抽大奖”?

(2012-12-28 08:51:35)
标签:

杂谈

一份多达4万元的学生奖学金26日在北京理工大学颁出。与高额奖金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获奖者的产生方式和奖励形式。这份顶级大奖的归属不是通过“绝对实力”的竞争结果决定,而是在20名入围的优秀同学中当场随机抽出一名。获奖学生领到4万元奖学金后,必须按照捐资方长安汽车公司的要求,购买一辆其品牌的汽车,4万元奖金则作为冲抵车款的“买车基金”。 记者在颁奖现场随机采访了几名获奖学生后发现,特等奖在给学生带来期待的同时,也造成了困扰。(北京青年报12月27日)

 

据报道,根据企业与校方的协议,从今年上半年开始,长安汽车在北京理工大学设立以其公司命名的奖学金,连续5年每年向北京理工大学捐赠资金20万元,设立常规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两种,用于奖励优秀学生。其中,常规奖学金奖励80名学生,每人2000元,专项奖学金为4万元,通过优秀学生抽奖决定。这一授奖方式,被认为具有“创新”意义。

 

客观而言,16万元的常规奖学金,与高校内设立的其他奖学金并无二致,关键是4万元的“大奖”,其颁奖形式与“奖品”,超出了“常规”,也由此引来争议。企业在高校设立奖学金,可以有所“创新”,但是,“创新”必须有底线,而不能过于商业化。

 

严格说来,4万元的专项奖学金,其实不是奖学金,而属于“抽奖”了,这就好比公司的年终聚会,设立了一个大奖,由员工“抽奖”获得。获得“大奖”,不是靠优秀的学业表现(对于员工则是业绩),而靠“运气”。这在严格的奖学金评审中,是不太严肃的。如果该企业说明,为了给奖学金颁奖活动营造气氛,最后设立一个4万元抽奖助兴,这还可以理解,但把这4万元归于奖学金范畴,则不妥,这也是引发争议的重要原因。

 

另外,这4万元不是现金、实物,而是购车冲抵款,也值得商榷。首先,这并不能购买一辆汽车,学生要购买汽车,还需自掏一部分资金,这对于不少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其次,即便在校大学生有购车的资格,购买汽车之后还需要上牌,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大奖”没有给学生带来喜悦,反可能增加烦恼。

 

企业向学校捐赠奖学金,学校适当对企业进行一定的回报,是可以的——不能要求所有企业,都无偿向学校捐赠,不要求任何回报——但是,双方应就回报的形式进行充分的沟通,比较适合的做法是,将回报方式提交教师、学生讨论,征求师生的意见。如果校方不征求师生的意见,自作主张接受捐赠,同时按企业方的要求进行回报,就很有可能好心办坏事,被认为是学校行政为企业搭台唱戏。近年来,一些企业冠名捐赠引来争议,就与此相关。

 

北理工这次奖学金事件,在校方看来,企业能向学校捐赠奖学金并不容易,因此也就答应了企业抽大奖的授奖方式,学校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应当就奖学金的奖励方式,提交相关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讨论,听取意见。听取意见的结果,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方式,比如,将奖学金与抽奖分开,奖学金严格评审,抽奖属于助兴活动,企业向学校的捐赠的奖学金为16万,而不是20万;再比如,企业不是给学生4万元购车款抵用券,而是给学生价值4万元的车辆使用权,由公司提供一辆车给学生使用等等——据报道,企业认为大学生也成为有车一族,那么,把办好牌照的车辆交给学生使用(所有权归公司,使用权一段时间中归学生),不比让学生买一辆车更符合在校学生的实际吗?

 

总之,企业设立奖学金,虽有企业的利益考量,但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如果只考虑怎样宣传企业,从设立奖学金中获得回报,很可能把好事办坏,不利于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反而破坏企业形象。对于大学,则应该坚持民主决策原则,对奖学金的设立、评审、授奖、企业回报等公开听取意见,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