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满足儿童需求,需慈善机构专业化

(2012-11-01 08:03:12)
标签:

杂谈

《中国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2012)》30日在京正式发布。该报告是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自2012年5月至10月,历经6个月,在对全国13个省市45家儿童领域相关组织调研基础上共同完成。研究者指出,只有准确定位儿童需求,才能切实将儿童慈善项目做大做优做精做强。 (新华网10月31日)


近年来,我国民间社会力量针对儿童的慈善活动、项目越来越多,但也存在因不了解儿童需求,而出现在某些方面“过度慈善”,某些方面却严重匮乏的问题,比如,有的孤儿院每天都要接待数次探访,扰乱正常的学习生活不说,也让接待的孩子们不堪重负被爱心所累,这些孩子更需要的是平时经常的联系、沟通;还比如,有的人想到农村孩子缺乏电脑,于是募捐电脑送电脑到乡村,可拿到电脑的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怎样使用,电脑就放在一边发霉。


研究发布儿童慈善需求报告的意图,显然想引导爱心人士和机构,做有更效的慈善。但在笔者看来,要让儿童慈善深入人心,关键在于慈善机构专业化。


我国慈善事业近年来蓬勃发展,但不少慈善机构的专业化程度并不高,具体包括专业化运作水平不高以及财政的透明程度不高,前者导致慈善活动的深入程度不够,后者导致慈善机构的影响力、公信力不足。很多有慈善意愿的个体和企业,往往亲自上阵搞慈善,这就使慈善不可避免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是有的慈善“形式化”。据媒体报道,在2011年年底到新春的48天里,南京儿童福利院的孤儿们先后接待或参与了165批次、数千人次参加的社会捐赠或互动。据福利院负责人称,到年底,各类关心孤儿的社会人员扎堆涌向儿童福利院,过多的造访令部分孤儿不适,孩子们此前还疑因此大面积感染了水痘。出现这一问题,就与慈善的“形式化”有关,大家纷纷以几个小时的造访的形式来表达对孤儿的爱,完成“爱心之旅”,以为造访了,就表示过爱心了。这种情况在一些大中学生中,尤为突出,他们为完成“慈善作业”,通常会选择这类形式大于内容的活动,不但对儿童如此,对老人也是如此,有的老人就抱怨,自己被来探访的学生吵得睡不着午觉,被子一天要被学生叠几次,还要配合拍照。


二是从慈善组织者自身的意愿出发,较少考虑慈善对象的现实处境和需求。慈善者并不缺爱心,但缺耐心、细心,以及专业能力,而且会站在自己角度,去考虑该给孩子什么,而不是分析孩子们真正需要什么,像给孩子送电脑、捐赠图书,就是以为只要把电脑、书送过去,孩子们就会自觉使用,但比送物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书,形成读书的氛围,增强情感交流。而即便他们知道,但由于专业能力的缺乏,也无能为力,于是慈善也就停留在物质层面。


如果以上这两方面的问题不加以改变,那么,纵然有报告分析儿童的需求,也难以引导有慈善意愿者按照这些需求去开展慈善。而要解决这两方面问题,关键在培育专业化的慈善机构。一方面,这些机构可以通过专业能力去研究、分析慈善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慈善项目,并将项目持续推进下去,只有更多专业化的慈善机构出发,儿童慈善才能从注重形式转变为注重过程与内容,从单一的个体献爱心方式,变为个性化、多元化的关注儿童的需求。比如,新教育基金会就针对农村儿童的现实需要,推出乡村学校童书馆,以及完美教室等慈善项目,童书馆不但关注图书的配备,更侧重营造书香校园,注重图书馆的使用。而完美教室的重点不是硬件,而是教师的培养。


另一方面,如果这些机构提高慈善的透明度,那么,更多慈善人士会相信不用自己亲自去孤儿院,爱心照样可以通过这些机构送到孤儿,而且起到的效果会更好。这就把个体的慈善意愿汇聚成更大的慈善力量,这是真正的把慈善做精做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