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展人文学科,需摆脱利益导向

(2012-10-27 08:07:26)
标签:

杂谈

20日上午,清华大学宣布成立人文学院。原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撤销,人文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各自成立。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表示,清华人文学科要恢复传统、再创辉煌,仍面临巨大挑战。(成都早报1022日)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一些传统的以理工见长的学校,开始增设人文、社会学科,也陆续设立人文学院。本来,这种做法,对学校办学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促进理工与人文的融合。可是,从现实看,有的大学兴建人文学科,却是从功利角度出发的,而且,也采取传统的“工程思维”推进发展,人文学科并没有办出高水平,也没有改变大学的文化与精神状态。

大学热衷兴办人文、社会学科、专业,有两方面直接的“功利”考量,其一,可以增加学校的学科点,而学科点的多少,是目前评价大学是否是综合性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行政主导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下,很多大学都追求“高大全”,发展人文社会学科,无疑是重要的突破点。

其二,人文社会学科专业的举办,相对于理工科专业来说,更为“便捷”——不需要那么多的实验设备,也不苛求专业教师,这也是我国高校人文社科专业迅速增多,招生规模快速膨胀的重要原因,其结果是人才培养质量严重下滑,很多被社会认为是热门的文科类专业,转眼变为就业的“大冷门”。

这样的学科发展出发点,让有的学校的人文社会学科从开始起就走偏,而在进一步的办学中,还有不少学校采取传统的“工程思维”对待人文学科,包括以前的综合性院校也有这种趋势。具体而言,就是学校对人文学科的老师,也提出论文、课题、经费等要求,每年一考核,拿考核成绩兑现工资待遇,而由于人文社会学科的课题、经费,与理工科的课题、经费不好比,因此,人文学科教授不但被指标牵引,不堪重负,同时在大学内的地位并不高。

对此,有专家建议,国家应该重视人文社会学科,采取办法提高学科和教授们的地位,包括像理工科有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一级教授一样,应评选人文社科领域的院士(几年前,中国社科院就评过学部委员),像国家科学技术奖一样,设立最高人文社科奖励等等。我不认为这些办法能提高人文社科的地位,倒是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行政化趋势。因为从本质上分析,由国家颁发奖项、评审人才,是对学术研究、人才实施行政管理和行政评价,这会造成学术研究的急功近利,催生大量的“学术泡沫”。近年来,针对两院院士的评审、国家科技奖项的评奖,已有包括院士在内的专家呼吁改革评审,减少甚至取消某些国家科技奖项。

所以,发展人文社会学科,必须遵循其内在规律。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大学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对教育和学术事务,实行教育本位和学术本位管理。如果有“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的大学管理制度,那么,对于学校是否设立人文社会学科,怎样设立,就不是由学校领导拍板决策,而要由教授会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讨论、决策,如果新设的学科与学校的办学定位不符合,或者学校不具备举办这一学科的条件,就很难得到教授会的同意。这确保大学的新增学科专业,有特色和质量的基本保障。

对于人文社会学科的管理和发展,也不是学校行政制定指标、确定发展规划,而要由具体学院自主确定,对教师的评价则实行同行评价,这避免学科的发展、建设,完全围绕行政化的指标转,追求发了多少核心期刊论文,获得多少国家社科基金等等,这种功利化的办学,会使人文学科受到比理工科更大的伤害,在对功利目标的追逐中,教授们将难以保持“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也就更难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学生了。这正是我国大学目前最匮乏的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