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哥”励志故事,主线是高考独尊名校情结
(2012-09-03 10:07:32)
标签:
杂谈 |
30日,天津大学新生报到。走红网络的“保安哥” 訾立便被眼尖的学生认出,不少学生纷纷掏出手机“咔咔咔”拍个不停,再加上等候多时的20多名媒体记者,一时间,訾立被围得水泄不通,乍一看明星范儿十足。(每日新报8月31日)
高二辍学、做过装卸工、学过厨师,也干过建筑,27岁以中学保安的身份考生天津大学,“保安哥”的故事传遍网络,足够励志。可是,这是一个被当前高考制度逼出的励志故事。看着媒体提供的这则故事的剧情,主线就是高考独尊和“名校情结”,笔者很不是滋味。
我国从2000年起,取消了高考报名的年龄限制,当时,社会舆论对未来高考格局的憧憬是:高中毕业后不用都选择上大学,可以参加工作,工作几年挣够自己的学费后再上大学;也可上大学期间休学几年,再接着上大学……总之,成才的选择是多元的,上大学的路径也是多元的。
如果这一格局能够实现,“保安哥”的故事根本就算不了什么,像27岁才上大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他走红网络,只能说明,我国学生的成才路径还是十分单一,上大学、上名校,还是被社会公认的最佳成才模式。
在“保安哥”这则励志故事中,大家还津津乐道于其考上的是天津大学,分数比重点线高出100分。这也是具有现实特色的评价。在另一个语境中,媒体普遍反对“名校情结”,可是,在这里却在“名校”与“成功”之间划上等号。
如果大家的眼光不是盯着名校,而是放眼普通的高校,就可以发现,在现实中,有很多与“保安哥”差不多的故事,他们有的没有上过高中,到城市边打工,边完成高中学业,然后参加自考、上夜大学,修完大专、本科课程。他们也一直没有放弃努力,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只是他们没有选择参加高考,做全日制的名校学生。
把参加高考、考上全日制名校,作为“励志”故事的高潮;把“保安哥”视为功成名就的明星,投射出我国社会的高考独尊、名校独贵的教育观和成才观。概而言之,这则故事想说的是,坚持高考,你照样可以上名校。而恰恰是这种观念,制造了我国社会的高考焦虑,堵死了很多人的成才之路,也让励志的情节十分狗血。
现在“保安哥”成了明星。如果他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认为进了天大,自己就改变命运了,他很有可能在未来的大学和人生发展中遭遇预料不到的挫折。比如,如果他四年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还是回到原来的岗位上继续当保安呢?社会怎么看待他,会不会认为他考大学完全没用呢?要知道,近年来我国名校毕业的学生,就有去当保安的。再比如,如果他一直背着“励志哥”的光环,想着续写美妙的励志故事,按照时下的成功观,是不是只有报考公务员,然后做上某一个级别的官员,才算故事圆满呢?
笔者一直认为,读书有功利和非功利双重价值,如果只关注读书的功利价值,会让教育、学习变得越来越功利,当功利的目标没有达到时,就会出现“读书无用”。对于“保安哥”,其攻读大学,当然有功利的追求,但如果社会舆论仅仅关注“功利”这一面,将为整个社会传递功利的读书价值,也给“保安哥”带上新的枷锁。如果“保安哥”想得更多的是体验大学生活,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素质,而不是想着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那么,他很可能有一段美妙的大学生活,而不会整日纠缠在能不能实现身份转变、地位提高的功利目标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