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不是也要调查“求神拜佛者”有多少上重点?

(2012-08-31 06:51:30)
标签:

杂谈

    “吊瓶班”又火了,近日记者跟踪调查发现,高考“吊瓶班”无一人上重点院校。意思很明显,打“吊瓶”也没用。

也许在调查者看来,这样的调查结果,可以让打“吊瓶” 者放弃以此提高成绩的幻想,但其实,这个煞有其事的调查,却把“吊瓶”“闹剧”,搞成了一出“正局”。真正切切地误会了调查,也滥用了媒体的话语权。

     这让我想到高考前,有不少考生、家长去求神拜佛,是不是记者也对求神拜佛的学生、家长来一个跟踪调查,有多少上了重点院校,有多少连高职高专线也没上呢?——在高考前记者去“记录”求神拜佛者希望考生什么层次的院校,高考录取后再去“验证”。这样的调查,哪是调查,而分明是“还愿”了。

     对“吊瓶班”进行跟踪调查,就类似于对求神拜佛者进行跟踪调查。本来,求神拜佛,就是迷信的、离谱的,与高考成绩毫无关系,再对其进行跟踪调查,不是就赋予了求神拜佛的“科学价值”吗?——如果“调查”显示,50%求神拜佛者上了一本重点校,是不是就认为求神拜佛有作用呢?

     “吊瓶班”也是如此。高考前给学生打吊瓶,完全违背教育规律,对提高学生成绩并无作用,这只是一种高考焦虑的体现——老师、家长为让学生获得高分,只要能想到的,都去尝试。作为媒体,应该反思这种焦虑产生的根源,而不是进一步去探究老师、家长所用的“偏方”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对“偏方”的研究,而不是彻底否定,不是会引导社会关注“偏方”,甚至认为可以一试吗?

     如果“调查”结果不是这样呢?假如这个班全班都上了重点院校,是不是就认为“吊瓶”有用呢?或者,这个班级原来的成绩并不怎么样,虽然无人上重点院校,可成绩已经提升很多,是不是也认为“吊瓶”还是有点用的呢?——提醒调查者,要把“调查”做得精致,应该对这个班打吊瓶前后的情况进行“科学”对比。最新的消息显示,对于这个“吊瓶”班的成绩,该校表示并没有统计。

     还有舆论认为,媒体用上重点院校来评价“吊瓶班”,也犯了功利主义的问题。那么,是不是换一个评价标准就合适呢?其实,对于“吊瓶班”的跟踪调查,根本就没有进行的价值,无论采用怎样的评价指标,也不可能改变这一点。

     近年来,社会舆论对我国教育问题特别关注,其出发点当然是好的,希望能改变中国教育的问题,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可是,对于问题的聚焦,却出现了偏差。导致这种偏差的原因是,基本教育常识严重匮乏,没有说理的严密逻辑,盛行“结果导向”、“观念先行”。在“吊瓶”事件中,报道者可以能认为调查结果论证吊瓶无用,符合倡导素质教育的主流价值观,于是认为其有报道价值,却没有分析过打“吊瓶”本身,是无稽之谈,对这种做法的结果进行调查,缺乏严密、合理的逻辑支撑。

同样的时还发生在其他教育事件中,比如政府以减负名义对奥数进行治理,媒体就把奥数称为“黑奥数”,而其实,奥数没有原罪,合法举办的奥数班,根本不黑,政府的治理合法的奥数班,是越权的;还比如,政府部门要求民办初中招生不得看证书、不得举行测试,于是媒体严厉批评民办初中招生还搞挑选,可《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是有招生自主权的,而且,一个学校只招200人,报名者三四千,学校不挑选,怎么确定人选?只有坚持教育常识,认真分析教育问题背后的真问题,才能不浮于表面。

这和“吊瓶班”出现的原因完全一样,如果有基本的教育常识,对教育事件、行为有严密的逻辑分析,很多荒谬的教育现象并不会出现,整个社会也会有健康、理性的教育观念,不会在高考前求神拜佛,也不会打“吊瓶”提高成绩。当然,更不会有人在对这些行为进行“科学调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