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迎新,不能乱喊“独立性”口号
(2012-08-22 06:52:14)
标签:
杂谈 |
“今天上海大学6000名新生抵沪报到,然上大却取消在车站迎新的校车……今天室外39(摄氏)度高温,一个孩子初来乍到……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却要他自立?”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石川的一条微博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今年大学新生报到,各高校都亮出了“独立”的旗帜,希望从报到起,迈出独立的第一步。比如,清华大学在学校的报到点,甚至了家长警戒区,要求家长不得进入这个区域,而是让新生独立完成报到的程序。上海大学此次取消校车,据称,出发点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上海大学最初对取消迎新校车的解释,就是说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这招来质疑,也就在情理之中。在迎新时提供校车服务,与独立性其实没有多大关系,这就是便于第一次到上海,行李多的新生报到而已。如果按照提供校车服务就不不利于培养独立性的逻辑,那么,是不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去报到,就最独立呢?再就是上大还在地铁站配校车,不是也不利于培养独立性?与之对比,清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报到,说是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就没有这些质疑。
根据上大的最新解释,取消火车站的迎新校车,已经没有再和培养独立性这一教育意义联系起来了。而是说把这些车辆放在地铁站点,是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服务,既服务外地学生,又服务本地学生。相对于此前只在火车站配校车的工作点,现在的服务工作量反而更大。这是对这一措施“本质”的回归,也是学校在说真话和实话。
这也告诉大学,不要动辄给某一措施赋予崇高的意义,制造噱头,搞炒作,是什么就是什么。在教育常识逐渐回归的背景下,制造噱头、搞炒作,已经没有多大市场。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近年来十分乐于把一些常规的工作调整,也赋予极为重要的改革价值和教育意义,比如,在谈到某项教育举措时,都要套上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的帽子,如果真要追究,会发现找不到任何创新和可以促进素质提高的地方。再就是,会围绕一所学校得到好评的做法,盲目跟风,比如根叔的演讲红了,其他校长跟风;一所大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另一所学校也随之推出“感恩工程”。今年的迎新主题,似乎“独立性”成了口号,所以各所大学都在独立上做文章,往上面套、靠。不恰当地把某些措施和某一教育意义联系起来,只会让这些措施遭遇质疑,也给学校工作带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