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施绿色评价,必须改革“升学评价”

(2012-07-03 08:11:25)
标签:

杂谈

据《东方早报》报道,长期以来的唯分数论成为历史——71,上海市教委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同发布2011年度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结果,推出绿色指标后,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学业成绩、升学率的单一标准,而是由十大指数进行全面综合的衡量。(东方早报72日)


上海探索对学生进行“绿色评价”,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要说这样的评价,就让唯分数论成为历史,却为时尚早。在笔者看来,如果升学评价体系不变,这一绿色评价体系,对于打破唯分数论所起的作用将十分有限。


众所周知,虽然我国从2003年开始推行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上海也有8所高校目前实行部分自主招生,但是,总体而言,高考录取还是依据学生的高考分数——就是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也必须达到一本线,或者达到学校事先承诺的录取优惠——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评价学生“优劣”的还是单一的分数标准。


这是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必须清醒认识到的现实。从这一现实出发,“绿色评价”其实很难撼动唯分数论的现实。就连组织评价的有关部门也承认,“无论是四年级还是九年级(初中三年级),学生们普遍感到学业压力较大,减负增效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九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要高于四年级。以睡眠时间为例,四年级学生睡眠满9小时的不超过45%,九年级学生睡眠时间满8小时的只有13%。”这表明,上海中学生的减负形势不容乐观,而学业负担沉重的背后,显然是高考指挥棒在发挥作用。


另外,从本质上看,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进行的“绿色评价”,实质还是行政评价。无论其多“绿色”,都无法改变其强化行政评审、行政评价的事实。我国教育管理一直存在“管评办一体化”的严重问题,政府管理学校、直接参与办学,同时对学校进行评价,其结果是,导致学校的行政化趋势严重,学校和教师的非教学压力(即行政)压力沉重,而且围绕行政评价的弄虚作假、形式主义难以避免。可以想象,在原有的分数评价体系之外,学校、老师为应付这所谓的“绿色评价”,必然会做足功课,这是增加学校的负担还是减轻学校的负担?


因此,真要对中小学实行绿色评价,首先要改革高考制度,推行基于高校自主招生的多元评价体系。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上海如果要在教改方面“创先”,就应创先依照国家纲要精神改革高考制度,这远比创先发布“绿色指标”更管用。改革高考制度,这将涉及高考利益的全面调整,尤其是要求政府放权,而发布“绿色指标”,反倒进一步增加了政府的评价权力。


其次,理清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实行管办评分离,让政府评价逐渐退出,培育专业评价,发展社会评价。政府部门要减少对学校办学的干涉,就应减少对学校办学的评价,从依法治校角度说,政府部门对中小学只有两方面责任,一是依法保障学校的投入,二是监督学校依法办学。在学校依法办学的情况下,学校的办学质量、水平如何,这应该由专业机构,比如教育行业委员会,以及社会机构,比如社区教育委员会、家长委员会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对于学校来说才是“绿色的”,而那些干涉学校办学自主权、教师教育自主权的行政评价,再有好听的名字,也不可能是绿色的,甚至对学校来说可能是污染。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指出,要“建立合法公正、系统完善的制度与程序,健全民主管理的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学校、教师、学生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管理格局”;“要以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和评价制度,健全教学、研究与学习制度,促进学校管理重心与方式的转变。”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只有如此,才能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升学考试评价体系,给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