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力量要退出各种人才计划
(2012-03-30 18:46:16)
标签:
杂谈 |
全国政协委员、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谈到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时指出,政府打造乔布斯这本身就不科学。搞科技政府不要拔苗助长。“我强调要遵循‘蘑菇理论’。就是政府创造一个环境,有了一定的空气,有了一定的水分,有了一定的湿度,蘑菇会自己长起来,政府不要去种蘑菇,也不要想选蘑菇,而是创造这样一个环境,一个生态。”
徐委员的“蘑菇理论”生动而形象。明白这一理论的人,也不少。我就在很多场合,听到过教育部门、科技部门的负责人,谈到政府的职责是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环境,不要过多干预人才的正常成长,包括去年出台的国家《人才发展纲要》,也提到要转变政府职能。可是,现实之中,更多的还是政府部门直接去种蘑菇、去选蘑菇。
名目繁多的人才计划、项目,就是种蘑菇、选蘑菇的直接表现。这些计划、项目以帮助人才快速发展、脱颖而出为名,直接造成学术界的急功近利,也滋生学术腐败。由于由政府部门主导人才计划、项目,而入选计划需要对人才进行评审,这就既制造权力寻租,也给政府部门直接干涉学术的理由;由于入选计划、项目不但有相应的拨款,而且象征着个人和集体的荣誉——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就以入选某些政府人才计划的人数,来反映人才队伍的水平和人才建设的成果——于是围绕入选计划、项目,出现类似跑奖、要奖的公关行动、包装宣传甚至弄虚作假;更重要的是,入选计划的人,拿了钱还没进行研究得到成果,就因计划而成名,大家关注计划远超过究竟获得了多大价值的学术成果,这让计划成为“分蛋糕”的游戏,引导科研机构和学者,一心用在入围计划、申请项目中,却无精力投入真正的学术研究。
政府部门之所以热衷计划套路,与直接的利益有关,其中,最突出的是政绩考量。对于政府部门官员来说,采取计划方式,是在自己任期内,最能出成果的做法,而且,为了确保出“成果”,会制订相应的指标体系。我们所见的对科研人员的身份要求(比如要有海外名校留学经历)、论文要求、专利要求、获奖要求,就分别对应于政府部门提出的学术头衔指标、发表论文指标、申请专利指标、科技成果奖指标。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通过自己设奖、评奖的方式,来体现管理科研所取得的成就,近年来各地科技评价极为泛滥,就源于此。
总之,政府部门包办了立项、管理、评审、评奖的全过程,学术研究高度行政化,学术成果貌似很丰富,但相当数量是垃圾与泡沫。国家投入的研发经费通过这一机制完成配置,流入了利益相关者的腰包——调查显示,我国科研经费只有40%真正用于科研——而科研质量却未得到提高,没有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原创学术成果,也没有诞生大师级的学者。
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以学术自治为基本原则,将学术行政管理,转变为学术本位管理,打破原有由政府立项、管理、评价的科研体系,建立学术共同体立项、管理、评价的新体系。这可以从减少各种政府人才计划、科研计划以及取消各种政府科研评奖着手,原有由政府直接通过立项拨付的科研经费,交由学术基金会管理;目前由政府组织的评价,在逐渐取消奖项规模的同时,要转由行业中介组织独立评比。只有把我国的科技人才,从没完没了的申报计划、项目,接受计划、项目评审,到处要奖、跑奖中解放出来,我们的学术生态才得以恢复,也才能让大师级的学术人才,在这片学术土壤中自由生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