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安全入学,确保政府投入才是根本

(2012-02-27 07:47:34)
标签:

杂谈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23日在国家学前教育项目工作会议上指出,当下任务是大面积增加城乡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幼儿安全入学问题,不能够依靠大量使用校车来接送孩子入园,合理布局就近入园才是确保幼儿安全的根本。(中国新闻网2月24日)

 

在笔者看来,确保幼儿安全入学,确保政府投入才是根本。幼儿上学,无非两种选择,一是就近入学,二是远离家住地上学(几里到十几里地不等)。前者,无需配备校车,无交通安全的担忧,后者面临交通安全问题,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两相比较,当然应尽可能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可问题是,为什么这种靠常识就可以作出的判断,却要反复要求呢?

 

在地方政府部门那里,有很长一段时间,这两者的比较却不同。幼儿就近入园,显然要增加幼儿园的布点,这不但需要政府投资建校舍,还需要配备教师,这意味着政府要掏出一大笔钱。而如果将幼儿集中在一个规模大的幼儿园,那么,政府部门就将发挥幼儿园的“规模效应”,既减少校舍建设费用,又省下聘请教师费用,为此学前教育投入经费大大压缩。在这两者的比较中,政府部门并没有把幼儿园大规模集中办学的校车因素考虑进去。因此,将校车因素排除之后,后者绝对是“划算”的。事实上,此前为什么很多地方都倾向于举办大规模幼儿园(比如甘肃出校车事故的民办幼儿园,就有700多个孩子)就是出于这种“经济考虑”。而且,这不仅存在于幼儿园办学中,还广泛存在于义务教育中小学中,“撤点并校”的推进,政府就很少考虑学生上学的交通问题,而是把其交给家长自行解决这事实上造成了近年来校车安全问题高发。

 

要让地方政府在学校、幼儿园布点时谨慎的比较与选择,关键在于要切实将校车纳入政府保障范畴。如果明确政府承担解决幼儿园(中小学)校车安全问题的主导责任,规定对非就近入园的幼儿上学,必须由政府配备安全的校车,那么,政府部门的考虑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就是从经济角度考量,地方政府也可能认为集中大规模办学不合算,还不如实行就近入学,更不用说每日校车运营,总存在一定的风险了。

 

反之,如果不明确政府部门的校车主导责任,不把校车配备、运营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就很难扭转地方政府采取大规模集中办学的思路,布点幼儿园——按照教育部鼓励就近入学方式的思路,很可能不考虑幼儿园的校车配备问题,这并不会迫使地方政府必须按就近入学原则进行布点,反而会使地方政府出于利益考虑,不执行就近入学原则。这从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执行情况可以得到教训,该法明确要要求义务教育实施就近免试入学,政府部门要合理布局学校,可却根本没得到执行。另外,就近入园当然是解决幼儿安全入园的最好办法,但是,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生源极少的地区,幼儿园布点无法覆盖,难以做到就近入园,如果无视这种需求,也是会让地方政府左右为难的,结果可能是学前教育的普及进程受到影响。对于生源较少的地区,政府不布点,也不对远距离上学的孩子提供校车,孩子们因上学交通困难,就可能不上幼儿园了。可以说,校车是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幼儿园普及不可缺少的工具。

 

当前,我国在制订《校车安全条例》,从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看,政府的主导责任,仍不清晰,这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还是偏爱大规模办学,把校车的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运营机构,而不实行就近入学。这恐怕是教育主管部门反复讲“就近入学”的道理的原因之一。

 

其实,只要明确对布点较远的幼儿园,必须由政府负责校车安全问题,将其作为学校、幼儿园布点的前置条件,幼儿园是实施近入园,还是适当集中办学,是可以因地制宜的,由此建立起“就近入园为主,校车解决远距离入园为辅”的幼儿园布点格局。一些地方由于生源极少,难以开办幼儿园,当然可以让幼儿到较远的地方上学,同时由政府解决交通。总之,合理布局,就近入学,需要政府保障投入;幼儿需要校车上小学,也需要政府保障投入,明确这一基本原则,幼儿安全入园问题才会有保障,幼儿园的普及问题才会得到顺利推进。我国学前资源短缺、幼儿园中小学面临严重的交通安全问题,根源都在于政府保障力度不够。

 

更为重要的是,不管是就近入学,还是配备校车,都应该健全公众参与决策的机制和问责机制。对于学校、幼儿园的布点,老百姓有权参与决策,而不能仅由政府部门说了算;对于校车解决方案,也要事先听取家长的意见,得到家长的同意。在学校布点和解决校车问题中,如果地方政府不履行投入、保障责任,应由当地人大机构严肃问责,追究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