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怕“两不靠”,无奈“养不教”
(2011-11-22 08:02:02)
标签:
杂谈 |
中国发展基金会的“2011儿童早期发展国际研讨会”日前结束,全国妇联儿童部部长邓丽透露说,在农村五周岁以下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0.19%,为2300万人,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等7省0-5周岁留守幼儿均超过百万人。全国妇联呼吁父母将子女带在身边。(新京报11月21日)
如果条件允许,有多少进城务工人员,愿意把幼儿放在乡下,交给老人照料?他们不把孩子带在身边,与那些“养而不教”的父母不同,大多是条件不允许。全国妇联的呼吁,展现了温情,可却脱离现实,把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主因推给了父母不带孩子进城,更值得这一机构做的是,从保护儿童权益出发,推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城市平等求学、当地升学。
求学和升学问题,是困惑留守儿童进城的主因。我国近年来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国务院确立了“流入地入主、公办为主”的原则,应该说,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是,由于缺乏长效机制,流入地政府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求学问题上,缺乏长期的积极性,由于要承担流入学生的教育投入,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不断提高求学门槛,提出求学的“五证”、“六证”要求。
义务教育的解决都只能如此,尚未纳入义务教育的学前教育,情况就更不乐观。目前,不少大城市的学前教育资源十分紧张,解决城市户籍儿童的入园都存在困难,对外来人口子女入园,采取积分入园等政策,很显然,考虑到入园的困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是不大敢把孩子带在身边的,除非经济条件允许可以上收费较高的民办幼儿园。
更令进城务工人员苦恼的是,就是在城市完成义务教育,可孩子未来的升学问题,却一筹莫展,根据目前的政策,不少省市的高考实行“户籍+学籍”双证报名要求,这意味着如果在城市读高中,既不能在学籍所在地报考,因为没有户籍,也不能回户籍所在地报考,因为没有学籍。唯一的选择是,孩子初中读完,回户籍所在地读高中。我国目前有很多大龄的留守儿童,产生严重的问题,很大部分就属于这种情况,一方面,由于各地的教材不同,因此,学习适应是一个问题,另一方面,这些习惯在城市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与在城市工作的父母分离,将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而且,由于这是不合理的制度所造成,这些孩子也有对政策、社会抱有负面情绪。
北京的汪女士就是这些家长的代表,汪女士的儿子已在京就读了8年,今年将参加高考。但却不能在北京报考,她说,“我和儿子商量好了,这次就赌一次,让他在北京复习,再回天津参加高考。”高二那年,汪女士曾将孩子送回天津,到一所学校插班就读。由于当地的授课顺序与北京存较大差异,特别是理工科课程,孩子完全跟不上进度,因此只待了3天,就返回北京。9月初,因高三年级不再接收插班生,汪女士为孩子选择了一家当地知名的复读机构,但也无法适应,再次返回北京。(新京报11月18日)
汪女士还算是幸运的,她儿子的户籍所在地是天津,实行以户籍为主的高考报名要求。如果户籍所在地是海南,那就可能两不靠——海南为打击“高考移民”,实行“户籍+学籍”双证要求。
去年7月,我国颁布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到要给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公平的教育环境,要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当地升学办法,可是,在《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一年多之后,教育部对此的表态一直是在进行调研,解决这一问题没有时间表。这无疑让千万进城务工人员,陷入子女求学、升学的焦虑之中。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求学、升学,当然牵涉到很多现实利益,这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破除现有既得利益格局,其中,妇联应该参与到解决这一问题中来,督促政府部门加快推进相关改革,出台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求学、升学权利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