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如何摆脱“四不像”
(2011-11-15 07:48:24)
标签:
杂谈 |
温州市政府出台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1+9”文件,率先在全国实施民办教育综合改革。在办学体制上,对“四不像”的法人属性拨乱反正,明确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者性质,对非营利性全日制民办学校按事业法人登记、管理,对营利性的全日制民办学校按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新华社温州11月13日电)
我国去年7月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将对民办教育实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温州推行的改革,可谓对国家《纲要》的落实。其提到的改变民办教育“四不像”现象,对于我国教育规范、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就在温州公布改革消息的同时,据《北京晚报》报道,11月12日,国内首家以教授女性经营婚姻情感课程的“太太学院”开班。防范“小三”成为太太课程中的教授项目,课程包括免费的公开课和线下收费课程辅导,付费课程为10万元。目前,免费课程参与者多为白领未婚女性,付费教学的多为家庭资产千万以上的女性。(11月13日《北京晚报》)不少舆论对“太太学院”表示不屑,认为这没多大意义,并反讽还不如开设“小三学院”。
这两者貌似不相关,但其实是关系到民办教育机构定位的同一性质问题。由社会培训机构开设的“太太学院”,就是营利性的教育培训项目,其生存,完全由市场需求决定——如果其培训内容得到社会认可,有消费者买单,经营得以维持,反之,则惨淡经营或关门了事。对于这类培训,社会关注的应该是其是否合法经营,是否有夸大培训效果、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只要合法经营,其向消费者提供怎样的产品,那是经营者自己的事。事实上,在国外,教育服务产品品种繁多,满足了不同社会群体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比如针对在家上学的全职父亲或母亲,开设教育培训,让父母能承担作为孩子教师的角色。
我国舆论还不习惯以这种方式评价教育培训,总觉得与教育沾边,就应该是公益的、没有商业味道的,这是我国过去一直把教育,包括民办教育,也界定为公益事业所致。而实质上,教育既包含非营利性的教育,也包含营利性的教育,前者多指义务教育、学历教育;而后者则多指社会培训。简单地说,向社会提供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机构,基本上就是一间教育服务公司,对其应该实行工商注册、管理。我国对此的界定不清晰,导致过去多年来,营利性的教育服务机构,处于管理的灰色地带,也遭遇社会异样的眼光。
除了“太太学院”,受到社会质疑的还有“富二代”培训。其实,从教育培训角度,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教育需求,各类教育机构根据社会需求提供培训产品,是十分正常的,可是,对于“富二代”培训,舆论马上给培训机构打上逐利的标签,似乎提供这样的培训,就是错误的。可问题是,社会舆论在另一种语境下,又强烈呼吁要加强对“富二代”的教育,这种矛盾的声音,让这类培训十分纠结。
对民办教育实行分类管理,显然抓住了当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对整体教育来说,这也应是基本的管理规则。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按照教育本身的性质,分析其运行模式、教育培训内容、收费标准,如果模糊性质,用营利性教育去分析非营利性教育,或者以非营利性去要求营利性教育,都会出现严重的偏差,影响教育规范、健康的发展。
过去10年来,我国教育就因这样的偏差出现严重的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教育产业化。本来,教育是具有产业属性的,比如教育培训业,这部分是可以按产业进行管理、经营的,但是,在教育产业化的观念下,作为公益事业的义务教育、学历教育也跟着产业化,其结果是,随着社会舆论对大中学校高收费的质疑,教育产业化成过街老鼠,本具有产业属性的教育培训,也不敢再按产业经营。国内的教育培训机构可到国外上市,而在国内,他们还被当作公益性的学校进行管理,地位的尴尬可想而知。
上述局面必须尽快扭转,这一方面需要切实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但愿温州率先进行的这一改革,能开启全新的教育发展格局,让各类教育回归本位。另一方面则需要进行全新的教育理念宣传,不能再对所有教育,不分性质的统一处理,这不利于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也难以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