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孝敬父母的学生不得推荐只是北大的噱头

(2011-10-13 13:40:56)
标签:

杂谈

明年,全国将有211所中学的校长有资格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这些学生若通过北大面试可在高考录取时享受北大降至当地本科一批控制线录取的优惠。记者获悉,北大推荐生标准首次明确规定基础学业成绩位居全年级前5%以内,不孝敬父母的学生不得推荐。(北京晨报10月12日)

 

北大新推出的这一规定,得到不少好评,认为不孝敬的学生,就不应该得到推荐,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可是,不知这些赞成者想过没有,这一规定,怎么细化为具体的评价标准,有没有可操作性。在笔者看来,这更多是北大校长实名推荐的一个噱头,没有多大实质意义。

 

或有人说,校长实名推荐时,可以听取父母的意见,如果孩子不孝敬,就可以取消推荐资格。这就太不了解父母了,天底下有哪个父母,明知孩子可以获得推荐上北大的资格,而站出来说,我的孩子对我不孝敬,请不要推荐。情形可能恰恰相反,就是孩子不孝敬,父母也会努力说孩子的好,而且会对说孩子不好的人发急。

 

同样,学校也不会说自己培养的、学科成绩很好的学生,会有孝道的问题。——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孝敬父母,在当前的社会现实和教育现实中,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对于高中生,有的父母告诉孩子,你把成绩弄上去,考生好大学,就是对父母、对长辈最好的回报,于是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甚至在爷爷奶奶生病时也不让孩子回家看望,在外人看来,这是很不孝敬的,可是在父母看来,这与孝道无关,孩子听父母的话,就是孝顺呢!

 

而提到听父母的话,就更说不清了。在传统的意识中,听父母的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可是,如果从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兴趣出发,这种意识,就十分落伍。比如,孩子自己并不想上北大,而想上另外一所大学,于是不听父母的安排,甚至与父母发生争吵,这是孝敬,还是不孝敬呢?如果有人看到这种情况,检举说这名学生不孝顺,不听父母的话,于是取消北大校长实名推荐的资格,这不是违背父母的心意,而正中孩子的下坏吗?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一个道理,孝敬父母是很难作为评价标准纳入评价体系的。从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体系看,根本就没有这种似是而非的评价指标,其多元评价体系,更多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其中,社会责任感是这样评价的——如果一名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但他却用大量的时间打工挣钱以及从事志愿者服务,这就表明其有责任感,打工挣钱,是为家庭分忧,志愿者服务则是服务社会,往往,这些学生学业成绩并不特别突出,但却会得到名校的青睐。如果北大在乎孝敬因素,就应该增大贫困学生入围自主招生的比例,因为这些学生能上北大,就是最大程度的体现对贫困家庭、父母的孝道。

 

这才是北大在进行自主招生时应该借鉴的。不明确自主招生的具体评价标准,而抛出难以评价的孝敬因素,这不是一所名校应该的作为。这给人的感觉是,大学不过是在制造噱头,却并不关注社会现实,同时承担倡导社会公平的责任。事实上,北大在自主招生中早就玩过“孝敬父母”这一噱头,但就连校内教授意见也很不一致,这次再把其用到本就饱受争议的校长实名推荐上,看来北大能想出的招数已经不多。从2010年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以来,这一制度就因评价标准模糊,中学难以操作,已从校长实名推荐,变为学校综合推荐,获得推荐的学生也非个性突出的学生,而多为学科成绩排名考前的同学,使得这一制度,成为北大自主招生的炒作和“圈生源”,对推进我国整体的自主招生改革,毫无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