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多一分文明自觉,社会就多一分文明
(2011-10-03 13:59:37)
标签:
杂谈 |
10月1日清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的人群刚刚散去,120余名环卫工人立即上岗清运垃圾。据北京市环卫集团统计,从10月1日零时至清晨6时30分,天安门地区共清运生活垃圾0.94吨,比往年大幅减少。(北京日报10月2日)
游客的文明素质,已是节日长假的一个老话题。记得去年国庆期间,就有网友拍下天安门广场上留下的生活垃圾照片,游客随手扔下的果皮、纸屑、矿泉水瓶、烟头,让广场的美景黯然失色。
相对于整个广场的面积来说,今年国庆清晨940公斤的生活垃圾并不是一个大数目,而且,与往年相比,垃圾数量有明显减少,游客的文明素质确实有进步,但是,如果把目光盯着广场,940公斤的垃圾,是十分“刺眼”的,拍下照片,肯定不逊于往年;另外,据报道,取得这样的成果,还是多方努力的结果,包括设立环境文明引导员、疏导员,以及城管、交通、公安等部门加强执法。
这提醒,文明素养提高,还是一个需要花大力解决的问题。文明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期的教化、感染,这需要环境、教育、法规共同发挥作用。总体来说,近年来,这些方面都有改善和进步,但也有欠缺与不足。
一些地方的基础文明设施,配置不够。我们经常教育大家不要随地扔垃圾,不要随地大小便,可有时,大家发现,在公共场所,很久都找不到一个扔垃圾的地方,把垃圾拿久了,就没有耐心了,于是找个角落扔下;上公共厕所也是出行的一大难题,有时大人找不到厕所,或者排很长的队上公厕都发急,如果带着小孩,就可能就地解决了。要提高文明素养,基础硬件的配套是基础。这次天安门广场的垃圾减少,就与基础设施保障有关,环卫集团在天安门地区部署了包括汽车式移动厕所、单体厕所和拖挂式厕所,共600余个厕位。
在文明执法上,往往也很纠结。我国一些地方,曾针对随地吐痰、随地扔烟头等,制订罚款措施,但执行总是一阵风,过了集中治理期,一切照旧。而且,这些规定的执行有很大的弹性,执法者和被执法者,都不太严肃,觉得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弄得像真得一样”。这和我国香港地区的严格执法,动辄罚款几千,以及国外一些国家毫不留情的重罚,不可同日而语。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对于网络上曝光的不文明行为,网友基本上是一边倒的批评,并感慨国民素质不高,可是,回到现实中,大家对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却不以为意,甚至自己,也参与其中。比如,闯红灯,有调查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有闯红灯的经历,还有的说,自己不闯,站在路边等绿灯,会被别人认为是呆子。与之相反,随地扔垃圾、吐痰、扔烟头,在一些人看来,这不是不文明,而是有脾气、有个性,很爷们。
出国旅行者,时常感叹一些国家的公共区域、旅游景点很难看到随手扔的垃圾,到处都很干净,井然有序,分析起来,其原因无非是游客很自觉(包括在其他地方不自觉的游客到了这种环境之下自然自觉,不然被看不起)、基础设施完善(垃圾箱的配备、公共厕所的保洁做得很好)、执法的严格。其中,基础设施的完善,执法的严格,是需要长期不懈的投入、坚持的,而对于每个游客来说,文明则应从自己做起,就在自己的举手投足之间,每个游客多一个文明的举动,公共场所就少一点垃圾;每个公民多一分文明的自觉,整个社会就多一分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