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IPAD就能带来现代课堂?

(2011-09-27 07:43:46)
标签:

杂谈

开学以来,各地学校不时传来 “创新之举”,比如,山东平阴县一所学校,要求学生将作业写成电子文本,然后通过邮箱发送给老师;而上海卢湾第一中心小学计划在三年级数学课上试点“电子课堂”,其愿景是,学生拿着 iPad这样的平板电脑,在教室或学校任何角落“移动学习”,甚至取代课本成为教材。(综合齐鲁晚报,解放日报)

     

老师将每天的作业公布在学校网站、博客或是班级QQ群内, 这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不是什么“创新”,而将IPAD引入中小学课堂,这潮流显然跟得很紧。然而,一个值得所有中小学管理者和老师们思考的问题是,采取“电子化”教学、作业,就是“现代的”吗?

 

今年4月,笔者应邀去哈佛参加哈佛中国论坛,会议组织者在发给我的邮件中,明确要求,在演讲时,不要用PPT,因为这样不利于现场讨论。或许她对国内的“行情”很了解,有不少教授就是拿着一个PPT文本,混迹各种报告场合,对PPT照本宣科。而幸好,我自己讲座几乎不使用PPT。

   

 

在不少大中小学里,教师使用PPT情况,是一个评价课堂是否现代的指标,这从促进教师掌握现代技术用于教学角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假如认为这就代表课堂现代化,则是对现代教育教学的严重误解——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不转变,现代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很有可能对教学效果起反作用。

   

 

对着PPT “念课”,就是当前一些课堂的大问题,此举带来的问题是,有的老师可能根本不备课,而是从别人那里借来(或者从网上下载)课件,而且,在讲课过程中,已经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思维的过程,而是直接把整个推理过程呈现在PPT上。这确实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堂课”的传统模式,弄得老师连粉笔也不用了。同样,电子作业和电子课堂,也可能出现相应的问题。从电子作业看,老师完全通过黏贴,不经意间增加学生的作业量,而电子课堂则可能让学生时刻处于“题海”的包围。

   

 

其实,任何现代技术,都是服务教育教学的工具,过分强调工具的重要性,而不改变教育理念、教育评价体系,就可能变调。在不同的教育理念中,现代技术的使用效果就很不同。国外一些学校课堂上使用PPT,在开放、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中,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便更深入的讨论,而国内教学普遍实行灌输模式,所以电子工具,就成了发布作业、做题练习的新载体。在哈佛的图书馆里,笔者看到学校有免费的扫描仪提供,学生只要花一些工夫,就可以把一整本书扫描到自己的U盘里,带回去阅读,可在国内大学的图书馆,扫描之类,是都要付费的。这就是同一工具在不同地方,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另外,国内学校的电子作业、电子教材、电子课堂,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和家长“被电子化”。老师发布电子作业,要求学生提交电子文本,这就要求每个家庭要配备电脑、有上网条件,有的还要购置打印机;而将IPAD引进课堂,不也需要每个学生都手持一个IPAD吗?也许在学校看来,在当今时代,有电脑、能上网,有IPAD,对于每个家庭来说不是难事,这显然是城市思维和富裕人家思维,对于一些经济条件一般以及贫困家庭来说,是不一定有电脑、有上网条件的,更不用说平板电脑了。对学生提出的“电子化”要求,极有可能成为学生家庭新的负担。据媒体报道,有不少家长就被电子化作业弄得焦头烂额,要新配电脑,开通上网,没开通前,得把孩子作业拷好请有上网条件的亲戚发送邮件……

   

 

在笔者看来,对于我国各类学校,有无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眼下最关键的,当前最严重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太陈旧,这些不改变,引进新技术,只是形式上的现代化,除了增加学生的负担、做一些表面文章之外,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果并不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