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贫困学生上大学,需强化制度保障
(2011-07-15 09:01:42)
标签:
杂谈 |
父亲长年在外打工,母亲每日捡垃圾为生,夫妻俩总算“拼命”让18岁的女儿读完高中。今年18岁的张建芳是武汉市新洲一中阳逻校区高三(9)班学生,高考以618分成绩跃居新洲区文科第一,成为新洲文科状元。但一家人短暂的高兴之后是发愁。参加完高考的张建芳,填完高考志愿后,她就只身一人前往广州打工挣学费,想为父母减轻经济压力。7月13日,新洲区凤凰镇朱伍峰村新刘湾村民张中彬致电当地报纸的“圆梦”热线,希望通过媒体,吁请爱心人士帮帮女儿圆“大学梦”。(长江日报7月14日)
这样的事,每年高考之后都会发生。贫困考生的上大学命运总是令很多人揪心。而围绕帮助他们上大学演绎的爱心故事也令人动容。然而,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爱心故事”,显然反映出国家帮困助学政策的宣传不足,落实不到位,也显现出社会对大学生成才,还存在认识误区。
对于贫困生上大学,我国早已建立起减(减免学费)、助(助学金)、贷(国家助学贷款)、奖(奖学金)、勤(勤工助学)的帮困助学体系,我国政府也承诺,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并开通帮困助学热线,同时要求每所高校在录取新生时,必须告之学校的帮困助学政策。但很显然,近年来上述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存在不到位的情况。总是会有一些贫困生家庭,在高考之后就陷入焦虑。
对此,政府部门和高校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做法,可以将帮困助学的政策宣传,提前到高考报名时,在学生报名参加高考时,就告诉他们政府和大学将对新生有怎样的帮助措施,并介绍具体的求助渠道,这样,就不会有高考成绩公布到录取这段时间中家庭由于不了解政策,而产生的焦虑。
另外,媒体对政策的宣传和介绍,也十分重要。对于贫困考生,媒体当然可以推出爱心圆梦行动,但是,能让更多贫困生得到帮助的方式是,让他们通过国家助学贷款体系,得到帮助。需要注意的是,媒体不提国家助学贷款,而强化社会爱心捐赠,可能会误导贫困家庭,认为国家和大学没有相关的政策帮助贫困学生,同时,也没有起到对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体系完善的监督作用。如果针对贫困学生求学,媒体介绍国家助学贷款渠道(包括生源地贷款),同时跟踪一名贫困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可能遭遇的不便,由此督促国家完善这一体系,这就让贫困学生上大学有制度性保障,而不是指望临时性的爱心救济。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从媒体的报道看,对于“状元”高考之后去打工筹集学费,有不少人表示“同情”,这其实是不理性的——贫困家庭的境况值得同情、帮助,但是对于学生打工挣钱的行为却应该鼓励,不仅对于贫困家庭考生应该如此,就是对于富裕家庭的考生也应该提倡自强自立。我们应该乐于见到考生们利用这个假期打工,而不是给自己放长假,大玩特玩。在国外,有不少学生认为自己满18岁之后,就已成人,应该自己养活自己,总是尽量少用父母的钱,自己打工挣学费很普遍,而在国内,一名学生就是读到博士,还要家里给钱,并不鲜见,对于贫困生在学校打工,还有舆论抱不平,认为这是贫困生没有尊严。
贫困学生上大学,将是一个长远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这需要完善制度保障,媒体的重要责任是监督政府履行职责,完善制度,同时形成理性的观念,如此,贫困生的权利才会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