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岂可朝令夕改?

(2011-07-05 20:19:17)
标签:

杂谈

复旦大学上周末发出声明表示,在今年高招期间,复旦与各省市部分优秀考生及其家长面谈,最终确定了预录取协议,并严格遵守。“但有人竟然冒充复旦老师致电考生称他们与复旦所签的协议被取消。”这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纷纷讨论时下的招生乱象。

 

笔者就此已经撰写文章,认为在当前集中录取体系中,高校的抢生源已经发生严重变异,不是利用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抢生源,而是用政策和各种手段抢生源。而随着事态的发展,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一些不为人关注的细节,浮出水面,其中之一就是,复旦大学悄然恢复了四年之前高调宣布取消的高考校内优惠加分。

 

据广州日报报道,考生王冕(化名)来自云南。据王冕介绍,高考前他即被复旦大学审核确定为“优秀毕业生”,享受优惠加分政策。根据协议,如果王冕的第一志愿报考复旦,其高考成绩同时达到复旦在当地的调档线,就能获得10分的加分参与专业录取。然而让王冕狐疑的是,正当高考成绩公布后开始填报志愿时,他却接到了两个可疑的电话。(广州日报73日)

 

这条消息颇令人吃惊。因为早在200611月,复旦大学就宣布,从2007的招生起,取消校内高考加分的优惠政策,据媒体报道,“复旦希望此举能够还高考的本来面目,此项改革在国内尚属首例。”这种做法,在当时整个社会对高考加分存有质疑的情况下,引来好评如潮,媒体纷纷跟进并评论。东方早报20061110日报道,复旦时任招办主任郑方贤表示,社会对于各校的校内“高考优惠加分”政策存在众多争议,有统计显示,教育部规定的国家加分政策只有14项,但到目前为止,全国林林总总的高考优惠加分多达192项。在各校都推出加分等优惠政策作为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法宝之时,复旦此举无疑是“自砸法宝”,复旦副校长蔡达峰也表示做出这个决定的确需要勇气,但是复旦既然决定推出这个方案,就不会作为“权宜之计”。新华网同日也报道,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说,此次取消校内高考优惠加分,“目的是希望看到一个干净的高考分数”,“高考分数只是考生的一次文化知识大检验,它承载不起过多重负,如果让考生的综合素质或特殊身份量化成分数,高考分数很可能变成‘四不像’,有悖于高招制度的公平公正。”

 

就在社会都以为复旦按照他们所称取消高考校内优惠加分之后,此次“抢生源”事件却暴露出一个“秘密”——原来复旦在当年宣布取消之后,现在又恢复了校内优惠加分政策,在笔者发微博对复旦恢复校内优惠加分将信将疑时,有人提供了复旦2011年的招生简章,这份简章明确规定,“我校在部分省市给予部分考生优惠加分政策,但仅适用于本科第一批次录取(不含提前批次录取),a.经我校审核确定为‘重点推荐生’的考生,在其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并且高考成绩达到我校在当地调档线,加15分参与专业录取。b.经我校审核确定为‘优秀推荐生’的考生,在其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并且高考成绩达到我校在当地调档线,加10分参与专业录取。c.经我校审核确定为‘推荐生’的考生,在其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并且高考成绩达到我校在当地调档线,加5分参与专业录取。”这表明,复旦大学已经否定四年前的表态,重拾高考校内优惠加分政策。在2010年的招生简章中有关“加分政策”部分没有类似条文。

 

对于校内优惠加分政策,笔者的一贯意见是,这是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校内优惠加分被滥用,出现加分丑闻,这是由于大学没有现代大学制度,招生不公开、透明所致,取消校内优惠却不改革大学制度,不见得是进步,所以当初并没有对复旦取消校内优惠加分的做法的“崇高意义”表示认同。而现在复旦自主决定恢复也没有什么不妥。可问题是,复旦当初高调赋予取消校内优惠加分的意义,转身却又恢复校内优惠加分,这演的是哪一出戏呢?

 

其实,类似的做法在大学中并不鲜见,不少大学曾高调地宣布自己推行某项改革,比如去行政化,行政权和学术权分离,博得很多眼球,可如果耐心跟踪,就会发现,宣布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宣布获得的是“口碑”、“宣传效应”,而做追求的则是“实惠”。只是这样的大学,“办学理念”时刻在变,言行都不一致,怎样培养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人才呢?要让大学有一贯的办学理念,对教育负责,还是需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行大学理事会治理,避免政策由少数行政人员说了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