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状元”与“炫富豪”
(2011-06-29 07:41:57)
标签:
杂谈 |
对于去年惹风波的所谓“状元数据”,清华、北大四川招生负责人皆向记者表示,今年两校将不再发布任何“状元数据”,并倡导各高校诚信招生、良性竞争。北大四川招生负责任表示,北大欢迎高分考生报考,而且很多高分考生在北大表现非常优异,但他们不过是最优秀学生群体中的一小部分,不应当、也不值得过分关注。(成都商报6月28日)
不清楚两校四川招生负责人的表态是否代表学校的意见,也不知道这种意见是否是对此前教育部要求的回应——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也真诚地希望大家不要炒作高考“状元”——但一个十分明白的现实是,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已明确提出叫停“炒状元”,高校也不得对新生成绩进行排名。当年高考录取期间,教育部针对一些媒体和网站对所谓高考“状元”进行炒作发表意见,希望各媒体和网站停止此类宣传,在网站上公布的立即删除。但教育部的要求并未得到多少响应,因而今年提出的“新要求”,能否得到多大程度的贯彻,还需要观察。从北大和清华两校过去多年的做法看,要消除他们招生中的“状元情结”,不能只看他们的对外表态。
各地教育部门和大学对高考“状元”的纠结心态,让我想到最近北大传出的另一条新闻,日前,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在北京大学企业家俱乐部成立仪式上说,北大校友中的亿万富豪数量,已经连续三年居内地高校首位。10多年来,北大校友中诞生了79位亿万富豪。把“状元”和“富豪”联系在一起,呈现出我国整体教育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这就是基础教育以分数论英雄,高等教育以财富论英雄,教育只有功利价值导向。
其实,站在教育角度,作为一次考试的最高分获得者“状元”该不该炒,以及大学该不该以富豪为荣,并不是一个需要太多讨论的话题。对于“状元”,一次考试的偶然性,以及卷面考试成绩只能反映出人才的知识教育水平,已充分说明,炒作毫无意义,在美国的大学录取体系中,SAT成绩只占25%的权重,满分不被大学录取,是十分正常的事。对于“富豪”,大学培养的学生能成为“富豪”,当然可以从一个角度反映出这所大学的办学质量,但是,如果大学把这作为大学最高的荣光,那就偏离了大学使命和大学精神。
但是,教育部门和大学,却还是在“状元”和“富豪”面前情不自禁。有地方政府对状元开出50万元的巨奖,把当地出一个状元作为最大的基础教育办学政绩;有高校也许诺对状元奖励十数万,把招收到状元作为当年招生最大的“成果”。而对于校友,当前大学的通常做法是,在毕业生离校的若年年里,不闻不问,而等待校友成了富豪之后,马上建立联系,邀为座上宾,以此装点学校的门面,作为学校吸引“状元”报考的砝码。
教育部门和大学的上述做法,放在现行教育管理制度和教育评价体系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之所以大家“爱”状元,那是因为高考升学,采用的是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因此,谁的分数高,自然成为了衡量基础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曾有调查显示,高考“状元”今后成为杰出人才的比例并不高,这种调查本就误会了“状元”的作用——大家关注的不是“状元”的未来,而是关注“状元”对当下教育业绩的确认,以及对目前教育体系中的学子的激励,激励这些孩子也争取拿高分,成“状元”。
之所以大学“爱”富豪,那是因为社会也“爱”富豪,以财富的多少,来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一心埋头做学问、搞教育者,如果钱少,自己的生存都有问题,就更难得到社会承认了。这样的成才观,引导学生们追逐的是今后可能赚钱的专业,而把自己的理想抛于一旁。
6月22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 《2011中国两岸四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显示,1999-2010年年间,北大、清华共录取大陆802名状元,占总数88.23%。其中,近400名状元选择经济管理类专业,北大光华和清华经管是收获状元最多的学院。
由此可见,要消除“状元情结”和淡化“以富豪为荣”,需要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如果在高考升学录取中,推行多元评价体系,高考统一考试成绩只是一方面评价指标,那么,谁还会关注统一考试的第一名,将其作为“状元”加以膜拜呢?而对于大学,如果人们关注的是能否培养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合格公民,有杰出能力、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平民情怀的精英人才,还有多少大学会“炫富”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