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大学”的忽悠何以大行其道

(2011-06-24 06:34:03)
标签:

杂谈

高考过后,“天津文理大学”开始在网上散布招生信息。从该网站上列出的新闻来看,这是一所校园生活十分丰富的大学。只不过,在该校从2009年至今总计58条新闻中,有40多条是从南开大学新闻网复制的,只不过校名悉数替换为“天津文理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天狮学院等高校也遭遇了类似的“移花接木”,学校和地区名称改了,人名没变。这些学校的领导,看起来也同时领导着“天津文理大学”。而天津市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本就不存在“天津文理大学”。(中国青年报623日)

 

如这篇报道的标题“假大学,真忽悠”所指,这是一所根本没有注册的假大学,但他们招生宣传的功夫却是“一流”的,把国内其他大学的新闻,替换一下校名,就变为了本校的新闻,然后到处招摇撞骗。据报道,像这样的“大学”,还不止一家, 有“北京国际经济管理学院”、“首都文理大学”、“杭州工商管理大学”等等。

这样的忽悠,能大行其道,令人深思。

 

其一,对于上述这些“假大学”,普通公众要明辨是非,由于缺乏专业的教育管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可有关部门要发现,并查处,却并不是一件难事。那么,为何这些学校可以公然忽悠,而未被教育行政部门察觉并处理呢?近年来,每当高考招生时,教育部门都会向公众发出招生预警,提醒大家要防患招生诈骗,可却没有明确列出哪些“教育机构”是非法的,而是需要公众自己长一双“火眼金睛”——这实在是难为了普通老百姓,他们看到网站建得如此“正规”、“专业”,加之分不清复杂的高等教育管理概念,是很容易被骗的。而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看,应该对所有学校、教育机构实行监管,包括查处、取缔非法教育机构。某种程度说,假大学明目张胆地忽悠,是政府监管缺位所致。

 

其二,这些“假大学”深谙当前“大学之道”。“假大学”为何可以“山寨”其他大学的信息,变为本校的信息,那是因为他们确信,这样的“山寨”,很难被发现,因为综观我国大学的校情介绍,几乎就是一个模板,你把一所学校的介绍替换一下校名,变为另外一所大学的介绍,对于不了解大学内情的人士,很难看到有什么不妥。而学校的新闻,格式、内容也差不多,去年10月,一篇题为《中央任命李晓红为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不再担任》的帖子迅速在网大论坛、高校BBS以及人人网上传播,引起不小轰动。随后,武汉大学校方对此表态:换校长事件纯属子虚乌有。有网友把《党中央、国务院任命周其凤院士为北京大学校长》的文章与这则帖子进行对比,发现两篇文章除了当事人姓名和学校不同以外,其他的文字几乎一样。公众为何对移花接木的任命新闻“盲目相信”,盖因各大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的任命新闻稿,几乎一模一样,所以对假的也就失去了判别力。

 

对于假大学的忽悠,受教育者当然需要提高防范意识,比如根据网站提供的信息,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确认;有条件地本人或委托他人到实地确认;不要轻信天下掉馅饼的事——这些“大学”往往承诺不需要高考分数,就可以被录取,且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这在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中是根本不可能的。而要治理这种忽悠、诈骗,还需要从加强监管、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和推进教育改革着力。

 

首先,对于高等教育,政府部门的职责之一是负责学校的设立审批,以及依法监管学校依法办学。对于监管学校的结果,政府部门应该及时进行披露,让公众知晓,这就极大程度限制了假大学、诈骗生存的空间。近年来,政府部门在这方面加大了力度,但由于学校、教育机构的性质复杂,有学历、非学历,公办、民办、中外合作,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等等,对学校、教育机构的管理,存在“多头”的问题,貌似都有对口负责,但最后却无人负责。

 

其次,假大学和高考招生诈骗的层出不穷,本质上是“学历社会”惹的祸,一些学校、教育机构,抓住的就是家长、受教育者想获得一张文凭的“商机”,同时利用教育管理中的漏洞,进行运作。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实行国家统一承认学历制度,包括正规大学,回报给受教育者的也只有一纸文凭,存在严重的教育空心化问题,教育特色和个性更无从谈起,所以,一些受教育者在选择教育机构时,首要关注的不是能获得怎样的教育,而是能否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这种关注角度,让教育价值发生严重的偏离。改变这种情况,需要真正推进教育改革,建立对高等教育的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体系,引导社会关注大学的,不是声名,而是教育质量这一核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