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吸引人才,不能有特权思维

(2011-05-24 05:48:40)
标签:

杂谈

520上午,德州市宁津县宁津宾馆,一辆帕萨特警车前引,两辆大客车鱼贯而出。透过宽大的客车车窗,100多张年轻的脸庞写满青春。这群还没毕业的大学生,没想到与企业的供需见面会受到警车开路、管吃管住的优待。局外人更不会想到,如果他们到企业就职,还会纳入宁津事业编制,每月领取企业、财政双份工资。五年后,如果不愿在企业就职,可安排进机关事业单位。(山东商报523日)

 

宁津县的种种做法,貌似高度重视人才,求贤如渴。可是,具体分析,这些做法,不但可能与引进人才的初衷背离,还涉嫌违反有关规定,体现的不是重视人才,而是特权的高高在上。

 

地方政府为求职大学生提供食宿,这可反映出对人才的厚爱,甚至可以说与国际接轨——一些大公司,就主动为求职面试者提供食宿——可是,由警车开路,这不但涉嫌警车乱用,还给大学生传递的一种特权的思想,让大学生们“见识”领导们可以随意动用权力做他们想做的事以及铺张浪费:学生们去企业,有必要动用警车吗。

将进入企业的大学生,纳入事业编制,并可于五年之后安排进机关事业单位,这就是典型的随意动用权力。众所周知,进机关事业单位,已实行“逢进必考”,现在可好,用“进企业”,代替了考,这会不会给一些权势家庭的子女大开进机关事业单位的方便之门呢?

 

再退一步说,宁津县的做法,就是吸引了一批人才,但他们是冲着发展企业来的,还是看重事业编制以及今后进机关的机会呢?据媒体报道,在520日当地举行的这场供需见面会上,记者询问过多名大学生,多数学生称就是冲着事业编制而来。有学生说:事业编制的身份,就意味着铁饭碗,以后养老、医疗也有保障。就是月薪三四千元的工作,我觉得也没有事业编制重要。

 

应聘者有这种考虑,他们能在企业中发挥作用吗?很难说。就是企业,也可能在使用这批学生时畏首畏尾,不知如何是好——他们现在有事业编制,严格说来,也就是政府的人;企业中也有不通过政府集中招募来的大学生,为何有这种差别待遇?他们五年之后就要离开企业,企业大力培养他们,到时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企业的管理和事业单位的管理有不同的规律,大学生横跨企业和事业单位,享有两方面的好处,自然增加了吸引人才的砝码,但却为人才的管理带来很多隐患。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政府部门完全可以以管理事业编制人才的方式,来参与企业的管理;而由于有事业编制做保障,有的学生工作可能不努力,也没有在企业长远工作的规划。

 

政府有责任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但应该在一定的职权范畴之内,不能越权违规。在宁津县的人才措施中,给大学生发双薪,有一定的可取价值,但应该通过人才奖励基金的方式,由大学生所在用人单位的企业进行发放,而非“双轨制”发放。与此同时,要让当地企业有持续的人才吸引力,应该努力改善当地的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让人才有平等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并提高企业工作本身的职业吸引力。从目前的做法看,政府部门并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反而在破坏人才自由竞争、企业健康发展的生态。

 

更确切地说,宁津县的做法,是急功近利与短视的,追求的是眼前的人才政绩。笔者所担心的还有,五年之后,当地政府可能难以兑现对大学生们作出的“承诺”——通过这种措施招来那么大的大学生,如果都要进机关事业单位,当地还不人满为患?那时,政府部门可能极不负责地取消相关政策,连政府的公信力都不再,当地还可用什么来吸引人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