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1月2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10年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较上一年的87%提高了3个百分点。(新京报1月26日)
这样的就业率确实挺“看好”,特别在大学生就业难舆论汹涌之际,取得“这么好”的就业成绩单,表明有关部门学生就业工作很到位,而大学培养的人才,也是广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的。
然而,这是我国大学毕业生的真实就业情况吗?自“就业率”这一指标诞生以来,关于其真实性、客观性的质疑,就一直不断,近年来更是到达顶峰,前年,大学生“被就业”成为社会焦点,去年,央视《焦点访谈》,再一次曝光了大学就业率造假。
就业率造假、注水其实已经不是新闻,各种手法,也都被媒体逐一曝光,不造假倒成了真正的新闻。但是,与就业率造假质疑同步的是,每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飙升,而有关部门,在宣布这飙升的就业率时,也越来越高调。
这令公众很困惑,但是,就业率在质疑中飙升,却是当下大学生就业评价体系的必然结果。首先,由“老子统计儿子”的统计方法,要的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结局。我国大学生就业率的统计方法是,由学校统计,上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再汇总国家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上级部门也有复查,但复查的方式,是要求学校提供相应的可以证明的资料,而出具这样的资料,对学校来说会是难事吗?近年来的“被就业”,就是“为做签约就业证明资料”而为。更重要的是,由于大学生就业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每年年初都会下达当年的就业率指标任务,各地、各校上报超标完成任务的数据,这不是有关部门求之不得的吗?
其次,有关部门、学校,可以不把公众、师生的质疑当一回事。在每次就业率造假事件曝光之后,鲜见有调查机制启动,更无严肃的问责,有关部门对此的解释是,大学生就业率的统计方法是科学的,统计结果是真实的。而在大学之内,由于就业率事关专业的生死、招生计划增减、老师的饭碗,老师们明明知道某些做法不合理,但必须配合学校做好就业率数据;至于学生,在毕业证、学位证掌握在学校手中的客观事实下,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被就业”都得忍,何况对自己利益无多大关系的就业率数据了。
“好看”的就业率,可以营造一时的大学生就业“繁荣景象”,与此同时,也在制造更深的大学教育危机。其一,虚假的就业率统计,破坏了教育的底线,政府的公信力、学校的尊严、教师的尊严荡然无存,这是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所经历的“重要一课”,毫无疑问会影响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和职场工作操守——假如这些大学毕业生,走上公务员岗位,他们今后能以负责任地态度,对待调查、统计、研究的结果吗,还是为了取得某种政绩,而编造好看的数据呢?
其二,贻误教育改革、调整的时机。一个本来学生就业情况极差的专业,在经过一番运作之后,就业率却高达90%,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稍了解教育者,都会推想:招生规模不减反增、人才培养模式继续保持、教育质量低下问题未引起重视,学校的主要工作,就在于继续采取各种手段,制造高就业率,并以这高就业率去忽悠招生。我国不少高校的教育,就是这样被严重“空心化”。曾经有一个地方政府官员质疑高校为什么不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加剧,大学告诉他,我们的就业率一直很高的,为什么要改革呢?
其三,失去对教育真实情况的掌握,教育发展规划脱离现实。教育数据,是教育规划的基础。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在大学内部,关系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在大学外部,则关系到发展哪一种层次的高等教育、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全局性问题。如果就业数据出现严重偏差,基于这样的就业数据,所作出的教育发展战略,就有可能出现明显的失误。过去10年来,我国已有这方面的教训,比如各地一哄而上的大学城、快速发展的独立学院,现在不少大学城债务缠身,人去楼空,不少民办、独立院校,陷入生源危机。
对此,教育部门和学校还未有深刻认识。为此,有一种观点是,让飙升的就业率再飞一会儿,其结果无疑就是进一步加剧教育危机、大学危机,最终“倒逼”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直面危机,不让就业率再飞。——对于其他教育问题,也有类似的观点,包括学校衙门作风、学术诚信,让其疯狂上演到不能再疯狂,最终必面临“生死”选择。去年有国际学术期刊,就以《中国科研:发表还是灭亡》为题,指出中国科研到了不改就将死亡的严重困境——当然,出现这样的局面,要以深陷危机的代价来唤起改革,是不幸的。
就业率统计,从其本意来说,不应追好看,而应真实。否则就失去意义。要治理这种情况,应该根本改变就业情况统计的方式,由现行的政府部门统计、发布,变为社会中介机构统计、发布,这是大学评价由行政评价,转向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的要求,而且,中介机构发布的大学就业情况,指标应更详细,既涉及就业的量(诸如毕业半年就业率、一年就业率),还涉及就业的质(诸如专业的相关度、就业的行业去向、毕业生薪酬情况等),另外,还可引入更丰富的评价大学办学质量的其他指标,比如校友捐赠率等。这样,大学生就业情况就成为真实有用的信息,在政府教育规划、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学生教育选择中发挥作用,而不是像现在这般成为一个虚幻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