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公办学校来了农民工子女

(2011-01-13 14:55:49)
标签:

杂谈

前不久举行的上海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总结表彰会上传出消息,至2010年秋季开学,全市47.05万名农民工同住子女全部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其中33.6万余人在公办学校就读,占总数的71.41%

 

这是令人振奋的推进教育公平成就。但与此同时,也有另一种声音——在一些论坛上,一些本地户籍学生家长,在网上发帖讨论,是不是要让学校按户籍编班,是不是要给孩子找一所私立学校,总之,担心学校里农民工子女太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多年前就存在,只不过随着农民工子女进公办学校求学的比例增加,变得更突出。而且,不仅在上海如此,在其他进城务工人员较多的发达地区、大城市,很多本地家长也有同样的顾虑。

 

平心而论,对于城市家庭的这种顾虑,不能简单地斥责其没有平等的价值理念,就置之不理,但教育部门和学校也不能简单迎合,而需要深入研究,采取适合生源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如果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得当,不但可以有效解决融合问题,还将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城市家庭的“需求”,有的地区、学校采取的方式是分城市、农村编班,按生源户籍编班,甚至开办“校中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城市人家孩子同校却不见面、不相处。这些做法,虽被有关部门和学校解释为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给予外地学生特别关爱,但却极为不妥,实质是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歧视,不利于教育公平,也有碍城市学生平等思想的培养。教育公平,包含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只解决入学机会,却没有平等的教育过程,仍是残缺的公平。

 

在笔者看来,随着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的比例提高,分开编班之类的方法,反映出的是教育管理的简单、粗暴。在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学校过程中,教育部门和学校至少在三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首先,可推出农民工子女学生“导师制”。让学校班主任、年级组长、学科教师,各带几名到10名左右同学,定期与他们交流,关心他们在学校中的成长,与实际的生活问题。可资借鉴的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学校 安排老师当“老师妈妈”。这种做法,可缩短农民工子女的适应期。

 

其次,有意识地开展学生交流活动。零点集团董事长袁岳先生曾做过一项社区融合实验,他选择的实验对象就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城市家庭孩子,在“实验”中,他让孩子们自己找游戏的伙伴,记住对方的姓名,给对方提一个优点、一个缺点,等等,实验结果表明,当孩子成为好朋友之后,孩子的父母也拉近了距离。如果学校里能多一些类似的活动,城市家庭对农村家庭的偏见将逐渐消除,城市孩子也会发现农村孩子有很多优点,比如吃苦、节俭、勤奋等等。

 

再次,建设家长委员会员和家长学校。可以说,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存在的某些隔阂,主要因表达、沟通机制不健全,同时缺乏技巧和方法所致。建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既是学校民主管理的需要,也是引导家长做合格的家长的需要。家长委员会可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表达各自的意见,对一些办学问题形成共识,有效解决学校中因生源多元化而出现的实际问题;家长学校,则可帮助家长,尤其是农民工家长,学会怎样进行家庭教育,处理孩子学习、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难。

 

一些城市家庭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读书,或者已经上学却提出转学要求,一方面是因为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同时不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教学不到位,没有做好融合,没有有效化解家长心中的疑虑。相对来说,后者比前者更关键。如果教育的工作能做细,让孩子在多元的生源环境中求学,其实对未来发展十分有帮助,毕竟孩子今后上大学,以及在社会上工作,都不可能只与某一个“层次”的人打交道,而是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平等意识、协作意识,这些能力和素质,在多元的生源环境中更能得到锻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