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科大办学改革需有长远规划

(2010-12-10 05:57:19)
标签:

杂谈

12月8日,南科大在启动校区举行了“南方科技大学2010教改实验班招生说明会”。会上,南科大创校校长朱清时透露,南科大计划通过自主招生考试,从部分省、市招50名已完成高中二年级阶段课业学习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入学,预计2011年春节开学。首届实验班学生将享受全额奖学金,包括减免学费并每年补助1万元人民币的生活补助费用。招生报名工作预计本月起开始,详细招生方案将于近期公布。(深圳晶报12月9日)

 

这无疑是南科大办学取得的重大进展。“完全自主招生”、“首届实验班学生将享受全额奖学金”,这不仅有利于南科大吸引优质生源,同时,也可为我国教育改革积累推进高校完全自主招生的经验。也正是由于如此,笔者对南科大的招生、办学尚有一些疑虑,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想透”,很可能在不久之后就会成为办学的障碍,影响学校的持续发展。

 

其一,南科大招生如何处理本地生源与全国生源的比例关系?这是一所公立大学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南科大是“举深圳全市之力”创办的学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深圳市政府,也就是说,来自于深圳的纳税人。从其他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看,州立大学、市立大学在招生时,主体是本州、本市的学生,且享有学费优惠,而外州、外市的学生要报考,招生数量少、门槛也更高。从目前情况看,南科大招生考虑到了深圳本地生源的利益,但招生的视野投向全国。在短期内,深圳市民或可理解这种选择,但从长远看,如何处理本地投资、全国招生的关系,平衡本地生源与全国生源的利益,是必须事先考虑的。就是南科大所借鉴的香港科技大学(以及其他港校),近年来在招内地生源时,也面临这一问题。招生内地学生,就是学生自费,学校也得贴补不少费用。

 

其二,南科大的奖学金制度能覆盖多大、持续多久?由于南科大刚创立,尚无以前的办学质量做吸引生源的砝码,且带有实验性质,因此,采取全奖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南科大首届实验班50人全部享受全额奖学金,从目前看没有问题,可如果四届招满,是不是也是全额奖学金?如果规模再扩大,其他学生的学费、奖学金政策如何?从一所大学办学的常态看,在本科教育中,是无法让所有学生全免学费的,而且,从激励学生角度出发,也应该有全奖、半奖、无奖之别,在这方面,学校必须有长远的考量。另外,如果学校一直准备保持较大的全奖覆盖面,就必须拓宽办学资源渠道,不能依靠政府“全资”拨款,这其实也是学校获得财政相对独立性的重要方面,不能因财政问题,使办学处处受制于政府部门。

 

其三,南科大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实验班,还有无普通班?从目前我国的办学情况看,采取实验班模式,有一定必要性,但实验班,终究是办学的过渡状态。恕笔者直言,有不少人士对南科大的实验班,是冷眼旁观的,认为这是对中科大“少年班”的拷贝。在笔者看来,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学生,这只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方面,对于我国内地大学来说,引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开放的教育方式,更值得探索,包括实行真正的学分制,让学生有选课、选师、选科的自由,推行真正的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能在导师“一对一”的教育引导中学会独立思考。做到这些,才不会让南科大的实验班,再步内地其他大学各类创新实验班的后尘。

 

其四,南科大的招生怎样融入全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或者说推进全国的自主招生改革?朱清时校长选择招收高二学生,是很英明的,一方面确如他所言,高三这一年,对很多高中学生来说,其实是复习迎考年;而另一方面则是南科大如果把招生时间放在和国内其他高校一起,颇为尴尬,录取批次就是一个问题,提前到高二,这一问题,就得到解决,而且顺势提前招生、自主招生。但同样的,这也只是权宜之计(还涉及高二学生的高中毕业证书问题),如果国内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进一步推进,比如,打破集中录取,实行基于联考(或学业水平测试)的完全自主招生,南科大须有融入之策。在笔者看来,南科大今年的招生其实没有必要进行自主考试(笔试),而是可以允许参加北大联考或清华联考的学生,拿到相关的联考成绩(实质是社会考试评价),来自主申请南科大,南科大基于联考成绩、结合其中学学科成绩、中学学校推荐和大学面试考察,自主录取学生。根据南科大的试点权,这些学生不再参加高考。如果实行这一模式,当是对中国自主招生改革的重大推进。

 

作为一所新创立的大学,系统的顶层设计,十分重要,这也是为何大学成立,必须先有《大学章程》的重要原因。南科大的《大学章程》正在起草、制订之中,但愿以上这些问题,都已经考虑,并有了明晰的思路,如此,笔者也就多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