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1月21日,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七所高校的招生网站上同时发布公告,宣布2011年七校将举行自主选拔联合考试。这是继清华大学等七校在去年五校联考基础上形成七校联考之后,我国自主招生出现的又一个联考。有关消息显示,除以上两个联考之外,另一个联考还在形成之中。
笔者注意到,对于北大的七校联考和清华的七校联考,网友分别称为“北约”和“华约”,充满着高校集团抢生源的“火药味”,再加上另一联考,舆论认为,自主招生将“三国鼎立”,甚至进入“战国时代”。
是抢生源还是为学生减负?自主招生联考由此引来争议,在一家门户网站进行的调查中,超过50%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高校抢生源之举。这是十分值得引起警惕的信号。如果自主招生联考的推进,变为高校集团作战“圈地”,将违背推出自主招生联考的本意,误导自主招生改革。
从2003年高校进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起,笔者就认为自主招生不是自主考试,不能各高校各自为政举行自主招生考试,而应该探索“联考+自主招生”模式,这是借鉴美国高校自由申请入学制度,结合我国现实国情的一种招生模式。其操作程序是,学生自主参加由社会机构举行、高校认可的联考,可以以这一成绩申请高校的自主招生,高校结合联考成绩、申请者的中学学科成绩、中学综合表现和大学面试考察,自主录取学生。联考在最初阶段可以是学科考,随着这一模式的成熟,可以改革考题内容,探索适合我国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由此最终建立“学业水平测试+自主招生”的招生模式,打破统一高考格局。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要推出联考,那么,为何不直接推出985高校联考或者211高校联考,这样,学生就不存在选择联考的困扰。在笔者看来,我国联考制度的成熟,需要一个培育期,而这一培育期,就是出现多个联考,这些联考在互相竞争中,提高考试评价质量,形成公信力,由此为高校更好的选拔学生,提供评价依据,那些最终获得更多学校认可的联考,就可演变为全国性的学业水平测试。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联考考试组织的竞争,而非高校集团抢生源。前者要求联考不与相关高校绑定,而是高校可自主认可某一联考或某几个联考,联考如果组织不力、出题水平不高、社会反应不佳,很可能被淘汰。后者则是高校借联考这种形式,限制学生的自由选择权,比如,有可能将几个联考的时间安排在同一时间,迫使学生只能选择一个联考;学生参加联考之后,也限定申请的学校,名为七校联考,但却只能申请2~3所学校,甚至有的高校的面试时间也冲突,这样一来,联考就将出现以往自主招生改革的老问题,即名为减轻学生负担,但却实实在在增加了学生的考试焦虑。
真正减轻学生负担,同时符合自主招生改革方向的联考制度,不但应该允许考生自主选择参加哪一个联考,而且参加联考之后,可以允许考生自由申请相关高校。而且,笔者进一步建议,在联考推出之后,各高校5%自主招生试点,可尝试参加联考再申请高校自主招生的学生,被高校录取后,不再参加统一高考的新措施。这样,一名考生就可通过“联考+自主招生”模式,同时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再进行自主选择。“学生和学校之间双向选择”,“充分落实学校招生自主权和学生选择权”的自主招生由此形成。在其公信力得到社会认可之后,再进一步扩大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