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有正规幼儿园学位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部分尚未审批的“黑”幼儿园能否转正“变白”,变成破解入园难的“正规军”?这种想法将不再是纸上谈兵。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教育行政部门正就调整幼儿园准入门槛一事进行调研,有关意见经批准后将出台一个办园新标准,届时,符合标准的自办园可获得审批,未达标的将面临取缔。(北京晨报
11月15日)
据统计,北京市现有幼儿园2500多所,其中合法幼儿园仅1250余所,另有1290余所未登记注册的自办园。这些被俗称为“黑园”的幼儿园,为北京的一半幼儿提供学前教育。将这些未达标、不符合现行审批条件的幼儿园,“变为”达标的幼儿园,无疑是解决幼儿入园需求以及规范幼儿园办学的双赢之策。而北京市的这种情况,其实在全国各地都一定程度存在,北京如能做好“黑”转“白”工作,将对全国其他地方有示范效应。
但如何从“黑”变“白”,大有讲究。一种方法是,政府部门根据现行合格幼儿园的审批条件,对不达标的幼儿园投入资金,改善办学硬件条件,并配备足够的幼儿师资;另一种方法是,把“黑”认定为“白”,即调整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在新标准之下,以前不合格的幼儿园被承认为合格幼儿园,或者经过一定努力可办为合格幼儿园。
第一种方法,显然易于被大家接受,但政府投入资金将很大。第二种方法,则值得商榷,如果操作不当,将可能造成家长对某些幼儿园办园质量的顾虑。客观上说,现行幼儿园注册标准,有的并不合理,各地教育部门制订的幼儿园办园注册标准,对幼儿园的办园规模、占地面积、资金状况等都要求较高,比如规定幼儿园注册资金至少200万元,自有七八百平方米的场地。而作为一所合格的幼儿园,更应该关注的办学指标,是师幼比、教师的资格标准、幼儿人均占地面积、基本的教育卫生条件和设施设备等条件。假如在调整幼儿园办园注册标准方面,能淡化规模门槛、资金门槛,而更多关注与幼儿园办园质量密切相关的师资力量、学生生均成本,不但可给予目前规模、资金未达标的幼儿园以合格地位,同时,政府在扶持未达标幼儿园时,就能明确扶持重点。这也是符合幼儿园基本办园规律的。
人们担心的是,对幼儿园的办园门槛,该按办园规律调低的没有降低(如办园规模),反而降低了不应该降低的标准(如师幼比);或者这两方面标准都降低,这就将损失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影响规范办园,得不偿失。
为了制订合理的办园注册标准,并规范管理,笔者建议,应该在标准的制订和办园条件的评估中,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培育中介机构,通过社区人员(家长和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听证、审议幼儿园标准,以使幼儿园的办学标准符合当地实际——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同,标准不可一刀切——同时,让专业机构对幼儿园办园质量、管理水平进行评估,可避免各种公开或不公开的办园指标(包括升入名牌小学比例、开展所谓特长班等)对幼儿教育的误导。
由此看来,做好“黑”幼儿园转“白”的文章,将关系幼儿园办园标准的科学制订、所有幼儿园的规范管理、政府对社会幼儿园的扶持方向和社会对幼儿园办园水平的评价,而不能是缓解幼儿入园难的救急、将就之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