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将“功利学术”还原为“简单学术”

(2010-10-08 07:43:58)
标签:

杂谈

用普通胶带成功地从铅笔芯的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就这样,获得了诺贝尔奖。本年度两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游戏科研”故事,在国内被当作“科研传奇”一样被分享。

 

这个故事,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诺奖的距离——就这样,就可以获得诺奖啊?实际上,这是把研究过程简单化了,他们采取的是“听上去简单得不可思议”的研究方法,但要最终得到了截面约100微米的、只有单层碳原子的石墨烯,正如媒体报道同时指出的,想象一下撕出一个薄厚为一个原子的东西有多么困难“这是需要漫长的时间里难以计数的重复试验

 

在笔者看来,这种研究方法的“简单创意”,以及对创意漫长的试验,正完美地诠释了何谓科技创新,那就是不受任何约束的“玩科研”——在科研过程中,完全以兴趣为导向,尽情地投入其中,乐在其中。因为有强烈的兴趣在,所以,他们不会为科研中与枯燥的数据、反复的试验打交道,而觉得烦闷、无趣。就如小孩子玩魔方、达积木,基本的原理很简单,然而要“玩”出顶尖水平,没有痴迷的投入,是不可能。

 

虽然诺奖委员会都形容这两名获得者把科学研究当成快乐的游戏,但综观诺奖获得者,绝少有把获诺奖当目标的,而是出于对科研的兴趣。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在我国举行的论坛上说,“进行科研的时候,一定要有兴趣,否则不会走很久。”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在与大学生交流时分享其人生规划经验:“以前我想研究数学,但在中学时修读了经济课程,发现十分有趣及实用,它很对我胃口,促使我之后不断学习、研究。若面对不喜欢或不擅长科目,则未必有足够钻研热情。”

 

道理并不复杂,数学大师陈省身也曾说,“数学好玩但遗憾的是,有这样的兴趣,发现科学研究“有趣”的人,现在在我们身边却越来越少,“玩科研”变为了“玩钱”,大家不是对科研感兴趣,而是对科研经费、课题、项目、成果感兴趣。在今天的大学教授交谈中,你很难听到他们在交流什么学术观点,而会听到怎样去申报课题、经费,以及某人以怎样的手段搞到了多少经费、课题。在今天的大学课题组,你很难见到今年诺奖获得者那样的团队,以一种快乐的心境投入研究——2000年,他们中的一人的另一项发名还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他用磁性克服重力,作用让一只青蛙漂浮在半空中——而是变为一个从申请课题到出产论文的“成果流水线”,有学术江湖地位的导师负责去搞课题,搞来课题之后分 解给博士、硕士干,要求每人撰写、发表多少核心期刊论文,最后“组装”为全课题组的成果,再以这样的成果去搞新的课题。最终,支配课题组运作的就是金钱。包括各种学术头衔、学术奖励,指向的还是由此可换来更多的学术资源。科研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利益争斗中,变得十分复杂,难有简单的乐趣。

 

在这样的流水线上,学术兴趣是微不足道,甚至是有损集体利益的。这两位诺奖获得者如果生活在我国,如果以“撕裂法”去申请学术课题,很有可能被认为水平极低,因为学术课题的申请,是要写创新点和预期的创新成果的,他们要是在申请表格这样写——创新思路:将石墨分离成小的碎片,从碎片中剥离出较薄的石墨薄片,然后用胶带粘住薄片的两侧,撕开胶带,薄片也随之一分为二,不断重复这一过程,评审专家可能还没看完,就将其扔进了垃圾堆,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团队的技术水平太低。一个好的学术点子,就这样被扼杀,学者的学术兴趣也慢慢湮灭——要知道,当下流行的是创新点要越玄越好,技术路线也要越高端越受青睐。

 

有什么样的科研环境,才会有什么样的科研人才与科研创新。要让我国科研人员对科研充满兴趣,需要将“功利学术”还原为“简单学术”,让科研人员充满学术兴趣,追求学术本身的价值,而非功利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