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过去,把他弄成神了,现在很快又把他打成鬼了,这都不客观,他就是一个人嘛。”据报道,曾到李一主持的道观修行的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近日表示。(成都商报 8月20日)
马云先生的话,是比较辨证的,而因为辨证,也显客观。可是,这一辩证逻辑,在李一先生是“神”的时候,马云却从未向人提起。这就出现了目前另一个更普遍的逻辑:造神 “零风险”,“造神”失败,也最多不过着陆做一个“凡人”。
有人说,李一现在面临“身败名裂”,这是对于他此前的“神仙”地位而言的。而如果再往前看,把他现在的处境,与过去这几年的收获、成为“神仙”之前的身份比较一下,他其实没啥损失的——如果没有炒作为“神仙”,他这几年不可能获得那么大的名声,也不可能开出天价“养生班”——甚至可以说,目前的处境,还是要比当年好许多。以“投入产出”做分析,“成神仙”是大赚,“成半仙”是中赚,炒作砸了,也是小赚,总之,这不是什么“身败名裂”。
几年前,我遇到一位因成果造假被解聘的教师,当时,舆论也说他“身败名裂”,他却很“看得开”:我没有什么“身败”和“名裂”的,因为在成果造假之前,我也没什么“身”,也没什么“名”,现在不过回到了原点,而且,相对于以前的原点,这几年还是小有收获的,买了车、买了房。要是我本是一个大教授,是什么有前途的青年才俊,这造假才谈得上有些损失。
如果不考虑诚信这类道德因素,仅以收益来做分析,几乎所有造假者,当下都是只赚不赔的,尤其是一些白手起家的“炒家”,更是觉得这有百利而无一害。比如,前不久被赶下神坛的神医张悟本,在成为神医之前,他就是一“凡人”,经过这几年的“炒作”,他狠狠地风光了一把,现在,再做回“凡人”,又谈得了多大损失?
这就是“炒家”层出不穷的原因所在。当抛开道义责任之后,剩下的就是利益的盘算。每个读者都可以做这样的盘算:你现在是一个游走四方的杂技演员,如果一直这样老老实实干下去,10年后还是这样一个演员,甚至有可能年纪大了,丢了饭碗;现在,包装一下,运作一番,到电视台去表演“神功”,把自己变为一个有特异功能的人,名气有了,社会地位有了,钱也跟着来了;如果包装不成功,大不了还是演杂技;如果包装成功,后来又演砸了,这个时候,凭借包装成功这几年赚来的钱,就可能是演杂技一辈子也挣不来的,显然还是赚了,如果挣得不多,大不了还是演杂技,而这时,借助包装的余威,看杂技的人或许更多……再怎么算,最优选择,都是“运作”。
如此零风险的运作,已经屡见不鲜,深入到各领域,包括高考加分,也是如此。现在的高考加分,运作失败,通常的处罚是取消加分资格。也就是说,加分造假成功,可以获得加分10分、20分,进入好大学,而如果加分造假失败,大不了还是按照本身的高考分数投档录取。这是多么好的事儿!
对于这种零风险造假,已经有人呼吁加大处罚力度,比如,把加分造假等同于高考作弊,取消高考资格,让他做不了普通高考生。还比如,对于学术成果造假,不但要解除当事人的学术职务,还应该调查其中的违法犯罪情节,将学术欺诈纳入司法程序处理。
想来,这是治理造假的有效办法之一,必须让造假者付出更大的代价。以此再来观察各路“神仙”的造假,造假不成,想做回凡人,是不是想得太美了,或者,社会对这样的造假,是不是太宽容了?当做不了神仙,可以安全地做回“凡人”,无疑会激励更多人做起“神仙”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