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的惊讶与教育的囫囵吞枣

(2010-07-24 19:32:24)
标签:

杂谈

钱可以用来干什么?怎么才能赚到钱?重庆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30多位小朋友在社区财商培训课上,认真地写下了答案。当8岁的男孩小辉写下可用抢劫放高利贷当小姐的方式赚钱时,培训老师惊呆了。(重庆时报722日)

 

这个培训老师,很有可能没有听过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小学生的理想是想当贪官”事件,如果听过,对于小学生认为可以以当小姐、放高利贷的方式赚钱,就不会“惊呆”了。当然,如果深入地与“当贪官”比较,这位小学生所说的,是“更厉害”的,抢劫和放高利贷,可以说是“黑社会”了。

 

我并不想再论述这是成人世界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类似新闻爆发后,这都是一个必然的观察角度——而是对这个培训老师对此的反应感兴趣(他的反应,其实也代表了很多教育者的反应)。除了“惊呆”之外,报道称,培训课最后, 曹老师问道:什么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孩子们说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有人回答生命、健康最重要,这些答案令曹老师很感动。

 

一边是“惊讶”,一边是“感动”,这貌似“价值观正确”。然而,从教育学的角度,作为教育者,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与“知识准备”,去面对受教育者个体的各种问题,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如果动辄对学生的某些观点或某些行为感到“惊讶”、“感动”,就可能导致受教育者今后不敢说出某些观点,同时迎合老师的喜好说出违心的观点,这就失去宝贵的教育机会,而受教育者内心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不得不承认,8岁小孩写下用“抢劫”、“放高利贷”、“当小姐”的方式赚钱,是具体而真实的,但教育者的方式,并没有让他真正认识、理解到这种方式的错误,反而产生新的困惑——报道说,“他手中拿着玩具坦克细声说:‘以前听别人说的,还有电视上也演过。’我们又问怎么最后又叉了?他说:‘因为老师和其他的同学说这是不对的,我觉得不好意思,就叉了。’”

 

“不好意思”,这是比较准确地表达了这个孩子的心理活动的。在笔者遇到的很多大中学生中,都有这种在表达自己真实想法时存在“不好意思”的顾虑的情况,他们说,我本来是这样想的,但可能说出来被认为错误、幼稚,所以就不说了。这是长期的教育环境所培养的“敏感”,最后,所有学生就喜欢上了套话、空话——也许有孩子还想说,金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然而令老师感动的是,要说亲情、友情和爱情——进而也就成了两面人。

 

让每个孩子真实、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教育才会有双向交流,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孩子们说出一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并不是什么错,也不值得“惊讶”,而应该与他们一起来分析、讨论,在分析过程中,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是需要人生导师慢慢引导的。在我们的教育中,不乏道貌岸然、振振有词的灌输和说教,可是,价值观的混乱情况却日益严重,很多人将此归为社会风气的败坏,那么,教育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又去了哪里呢?要知道,整个社会的成员,不是曾经的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吗?有效的教育,是努力培养每个受教育者成为合格公民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是不能忽视社会所有现象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并应该根据这种影响,引导受教育者培养起公民道德意识和公民法律意识的。采取“鸵鸟政策”,对社会影响视而不见,以为让学生学会嘴里说出大家爱听的话,就是教育成功,其实是教育的失败。当然,教育管理也应该给每个受教育者讨论问题的自由空间,否则,教师是不敢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社会上存在的抢劫、高利贷、小姐和贪官问题,分析这背后的社会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的。没有这样的教育过程,教育也就成了“囫囵吞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