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学城,何曾有教育的视角?
(2010-07-13 07:57:58)
标签:
杂谈 |
南方周末最近报道了我国大学城陷入债务危机难以为继的消息。报道说,10年前,大学城在中国还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概念;而10年时间不到,在全中国,已有50多座大学城,可这些大学城里,预想的十万学生只有三成,城里只剩一群讨债的人和卖疯了的高尔夫别墅。
很多媒体前来采访,问:为什么大学城在我们这里这么短命?难道当初建设大学城时,建设者没有考虑到生源问题?没有考虑到经营问题?
我知道,问这些问题者,是从教育角度来思考大学城的发展的——一所大学,再怎么也得有几十上百年的历史,而大学城,历史也应更久远;建设大学,必须有相应的生源,没有生源,必然破产关门。
可是,遗憾的是,从大学城建设之初起,就没人愿意从教育角度来预计其长远发展。甚至根本不关心其“存活”的时间,以及今后是不是还派教育的用场。
在地方领导心中,大学城就是自己的办教育政绩。政绩的期限多少年?就是一个任期四五年。为此,大学城能不能持续发展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马上平地起来一个大学城,规模浩大、气势宏伟,在当地教育发展史上“书写下”隆重的一笔,作为领导升迁的政绩砝码。如果有人提议,要考虑成本问题、生源问题,多半会被认为不识时务,而被领导冷落。
至于大学城成为别墅区,这正是不少经营者的如意算盘。办教育能挣多少钱?就是挣钱,在暴涨的地价、房价面前,也是拿不出手的。从大学城建设时起,建设者的用意,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除了追求政绩,就是“跑马圈地”,来日再通过政府批准,变更土地用途,经营房地产。——君不见,这也是高校发财致富的手段,近年来高校接连曝出债务丑闻,但高校并不着急,那是因为“手中有地心不慌”,只要土地一置换,就可获得数亿乃至数十亿资金,要还那点债,还不是毛毛雨。几年前,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面对媒体有关高校债务危机的质疑时,就明确告诉大家,不要只看到高校的债务,而要看到高校资产的增值。
而又有多少大学城中的大学,想过把学校办为“百年老校”的呢?一直以来,关于大学,不知有多少人士讲过“大学不在于校园之大”,可是,抬眼望去,哪个大学城,不讲排场,有的大学的校门,甚至斥资上千万。过大的校园面积、豪华的办公设备,于大学来说,不是办学成绩,而是沉重的办学负担。有专家测算,对于我国的高校来说,依照其校园面积、行政人员配备,办学规模至少要维持在五千人以上,才能正常运转,否则就会陷入财务危机。而与之对比,国外有很多大学,规模就在千人,却依旧良性运转。
所以,按教育的视角来思考大学城的发展,是难以理解各地疯狂的圈地、疯狂的建城,然后,好好的大学城就被闲置,或者转为其它用途的。
然而,大学城的发展,却又不得不从教育的视角来思考。
教育土地的变更、置换,可不是想置换就置换的。虽然从操作程序看,只要报政府批准,就可“合法”地实行变更,可是,这种变更审批具有很大的道义风险,近年来,每每高校卖地还债,哪怕高校一再解释经过了合法的程序,但无一例外地都会遭遇社会质疑。大学城要把大片的土地变为非教育教育用地,还是需要经过很大的周折的。
大学城中的大学,不是商店,经营不下去就可随意关门,作为消费者与受教育者的学生,在大学关门之际,还面临学籍的问题。与国外大学有自由转学制度,一个学生可从一所学校转到另一学校,学分可以得到转入学校承认不同,我国大学没有自由转学制度,就是同一类型学校(比如公办学历教育学校),学分也不互认,学生也很难转学。如果一所大学倒闭,在读的学生去哪里继续求学?已经修读的课程怎么办?这不能归为学生自认倒霉,而必须妥善解决——以目前的生源发展趋势看(到2020年,我国18~22岁的适龄学生人数将减少3800万),未来10年,我国将有一批高校面对破产危机,对于这一现象,需早做打算。
其实,如果从教育角度,来重新审视大学城的发展,今天的大学城并非没有生机。
首先,可从解决大学城的教育定位问题,来解决大学城的生源问题。早前几年,有的大学城还是很热闹的,其原因是高考录取率不高,以自考助学为主要模式的民办教育,还受到受教育者的追捧。这让本来应该从事非学历教育的民办教育学校,忘记了自己的非学历教育定位。而当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都招不满学生时,从事非学历教育的学校还想进行学历教育,不是自绝前程吗?因此,要让自身持续发展,从事非学历教育的民办教育机构,还得回归非学历教育的定位,为受教育者提供有特色、高质量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
其次,应建立各类教育的平等竞争机制,促进学校良性发展。笔者曾根据我国的生源变化、社会存在的学历情结、高校的具体发展情况,分析生源减少会首先对非学历教育的民办教育机构产生冲击,其次冲击高职院校,再其次冲击一般本科院校。之所以有这种分析,是因为我国各类教育的竞争并不平等,公办、本科院校在竞争中享有制度(招生制度与就业制度)优势,而现实情况也对此进行了验证——当生源萎缩时,民办学校最先受到冲击,以民办学校为主体的大学城,迅速人走楼空,变得荒凉。
再次,提高教育规划的科学性,减少政府行政部门对学校办学的干预。政府行政部门对教育发展要进行整体规划,这是必要的,但规划必须科学、民主,不能不调查、不听取意见,就拍脑袋决策。而在政府的宏观规划之下,各学校应有办学自主权,亦即可按政府的教育政策,自主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教育模式。总体而言,各地大学城这方面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合理处理。在大学城陷入危机时,调整这方面的关系,方可以转危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