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连环顶替案彰显教育管理乱象
(2010-06-15 06:05:58)
标签:
杂谈 |
“有点乱,有点乱。”说起该区教师队伍发生的一起连环顶替案的复杂程度,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教育局纪检室负责人李洋笑称。这起连环顶替案,先是不符合条件的A,以符合条件的B的名义获得了小学教职,一年后,B举报A,A下岗,B上岗;但A也举报B,说B在中专时,也是顶替了别人的学籍,且在上岗当教师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履历、资格造假行为。(中国青年报 6月14日)
在解数学应用题时,为了列方程方便,会假设谁是X,谁的Y。记者在报道这则新闻时,借用了这种方式,将两个先后顶替者假设为A和B,如果不是这种假设,其复杂的关系,真可能让普通老百姓搞不明白。
现在,当地有关部门已经查明真相,并对当事者进行了处理。而令人惊奇的是,这一处理并未得到执行。这种混乱的连环顶替及学校对处理结果的公然不执行,远比解方程难得多,几近无解,让公众对基层教师的聘用、管理状况极为困惑、不放心。
近年来,有不少教育专家在谈到提高教师待遇、规范教师队伍管理时,建言要借鉴日韩等国的义务教育教师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将教师作为特殊的公务员加以管理。我也在多个场合中附和,但几乎每次都有人泼冷水:如果义务教育教师实行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那么,很多官员的亲戚,将盯着这块肥肉,借机进入教师队伍——这比进入公务员和企业单位会容易得多——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举措,就这样出现降低教师素质的结果。
我很想反驳这些理由,但现实很是不争气。在基层,教师的聘用、管理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具体包括:有编不补,即明明有编制,但却不招聘满额,取而代之的是“代课教师”或“临时代课教师”;有编乱补,即对有编制的教师岗位,不进行公开招聘,优秀的应聘者敌不过权势交易与运作。由于行政部门干预、招聘不公开、管理不严格,导致不合格人员进入教师队伍的问题。据此现象,一些地方曾改革教师招聘,对当年各学校所需要的教师进行统一公开招聘,教育部也曾在去年要求对农村特岗教师进行省级统一招聘。
但是,这种做法只不过把基层(比如县乡)的招聘权力集中到市级或者省级,行政力量对招聘的影响也存在;与此同时,上级招聘,下级管理、评价、考核,也难免出现统一招聘的教师难以胜任地方教育工作的问题。要解决招聘、管理教师中的问题,杜绝教师招聘、管理乱象,必须改变行政主导的格局,在地区建立由当地政府官员、人大代表、社会知名人士、学校管理者、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负责参与当地教育发展的决策,制订学校管理、教师管理的方案,委托专门机构负责教师的聘用——这一机构独立于行政机构,严格执行教育标准,对所有申请成为教师者进行全面考察,然后将录用名单提交社区教育委员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并监督聘任过程公开、透明;在学校建立教师委员会,负责对新任教师进行培训、评价与考核。这是解决教师招聘、管理问题的“正解”。
教育管理中屡屡出现的乱象——除了教师顶替,还有上大学冒名;除了各级教育官员突击任命,还有教育官员亲自出马进行高考作弊——一再表明,如果行政的力量过于强大,无所不能,就会在行政的干预下,出现改名、改档案、突破当地规定、罔顾国法等各种离奇的事来。而这些事,在公众看来“很意外”、“很乱”,而在官员看来,可能还会很正常,一笑置之,只是不小心翻船。加强对权势的约束,在权势与教育之间,通过社区委员会、教师委员会建立“防火墙”,是理顺教育管理的关键,这也就要求建立新型的政校关系,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在这样的政校关系之下,其他的教育改革,才可能推进,而不会在实施过程中,受制于强大的行政力量,又生出其他的教育怪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