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说理教育,才有“神医”无道理的走上神坛
(2010-06-04 06:58:42)
标签:
杂谈 |
我曾听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的四次演讲,第一次的时候,与媒体的报道感觉一样,演讲幽默。而第二次到第四次,我发现,丁先生演讲中的幽默故事、桥段就那几个。我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因为对于严谨的科学讲座来说,需要的是听讲者的耐心和认真投入,而不是来听故事。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他的讲座传递了多少科研前沿信息,而不是其中的桥段,桥段不过是作料罢了。
这就是我们对科普、对教育的误会。一直以来,我们期望教育能够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但遗憾的是,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却相当之低,这与我国目前拥有7000万大学学历的“教育国情”是很不相符的。公民的受教育年限提高、学历提高,但科学素养却未同步提高,一方面原因是我国应试教育崇尚知识记忆,另一方面原因,则在于我们的教育中缺乏严谨的说理教育,包括观察、质疑、推理。
“娱乐科普”和“麻辣教师”,表面上看,是让科普、教育生动活泼,但深入去看,却很容易就发现其内部逻辑的不自洽——现在有不少媒体评论说,张的理论可谓错误百出,但为什么当初就没人发现呢?或者说,如果严谨、讲说理,很多就娱乐不起来,而为了娱乐,严谨和说理也就顾不上了。这种娱乐、麻辣与科普、教育的关系,也是公民说理教育缺失的结果,可以说,有这么多不爱讲理、不追求严密逻辑的受众,也才有娱乐、教育走向低俗、出格、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境地。如果按照严密的说理逻辑,某位专家的观点,应该现场做实验(或者提前录制实验对比过程),加以验证,否则,大众是不会轻易就被专家的随口一说,就被忽悠的。
探究真理的过程本就该是其乐无穷的,这应该是对大众最多的兴趣吸引,这就如国家地理杂志的很多节目,让人欲罢不能。还有国外的一些少儿科普节目,通过大量的实验、对比、个体体验,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好奇心。课堂的教育可以生动活泼,但这种生动活泼应是调动学生参与探究、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去获得真知、真相、真理,不是在教学语言上的侃大山——我看到网上的一些麻辣教师语录是“某老教授本来可以活90岁,由于娶了小保姆,只活到80岁,这就是加速折旧”,这听上去很生动、形象,可从逻辑上漏洞百出,人的寿命是可以预测的么?每个人的正常婚姻是可以被消遣和调侃的么?这在平时可以开玩笑,但却不适合课堂教学。我们的教育,给予受教育者的应该是这种兴趣培养,而不是哗众取宠,以及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的无视科学规律、教育规律。
张悟本从“神医”到“神骗”的“神话”破产了,但现实的教育土壤没有变,如果我们仍旧不重视对公民的说理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核),那么,还有更多的“悟本”们会这么无道理的走上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