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设“教育强镇”就需要搬迁学校吗?

(2010-05-25 15:20:30)
标签:

杂谈

5月初,兴宁叶塘镇一名罗姓副镇长在电视上宣布,叶塘将创建“教育强镇”,叶塘中心小学将迁至彭陂小学。这一消息很快就在叶塘镇迅速传开。人们议论纷纷:百年老校要搬了?叶塘小学可是出过中科院院士的(见今日《南方农村报》头版报道)。

 

创建“教育强镇”,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举动,可是,建设“教育强镇”,就需要搬迁学校吗?这两者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据报道,叶塘镇党政办肖主任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叶塘中心小学校舍占地面积只有三千平方米,而“教育强镇”的要求是小学校舍占地面积要达到七千平方米。

 

原来在一个镇上建设一所“大面积”的小学,就是“教育强镇”了。按照这种逻辑,一个镇只需建一所小学,将所有学生全部集中在一起上学,校舍面积达到上万平方米,那不更是“教育强强镇”了!再比如,在整个县只建一所小学,将全县学生集中在一起上课,校园面积甚至可达几十万平方米,不更是“教育强县”了?!

 

这根本就不是“教育强镇”,恐怕是以“教育强镇”的名义,强行将校园搬迁,为实现政府部门搬迁校园的其它目的。比如,将学校搬迁后,对原有校舍进行重新规划、开发,以使其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去年就有一条类似的新闻,政府也是打着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名义将其搬迁,而实质是为城市中心商业区的规划让路;将学校整合后,减少对多所学校的硬件维护费用、减少对教师名额的配备,以节省政府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资金等。据有关资料显示,在过去15年内,我国被搬迁的中小学达到37万所。如此“教育强镇”,哪是重视教育,恰恰突出了教育的弱势地位,容易对教育产生更大的破坏力。

 

真正的“教育强镇”,根本与校舍规模无关,而与学校的教育氛围、校园文化、教师的待遇、教育质量、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培养、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有关。以此审视上述“教育强镇”,至少有两大问题:其一,校园搬迁,不注重校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是一座百年老校,稍微懂得教育之人都应知道校园对于一所学校的重要意义,因为百年名校的校园内每个角落,都留存着学生的成长记忆,积淀着这所学校曾经沧桑的历史;其二,不尊重受教育者的意见,受教育者权益无从保障。学校办学本质上是为受教育者服务的,校园的搬迁,必须事先征求家长和学生的意见,毕竟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上下学,而家庭可能为孩子就近入学而举家搬迁等。

 

有关撤点并校的新闻,以及对于此新闻的评论,已经多到“满天飞”的地步。其讲述的道理,无非一个:撤点并校并非不可以——随着生源减少,学校势必调整——但是,如何撤、如何并,却需要科学、民主决策。《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政府选址学校应满足受教育者就近入学的需要。就连中央政府也明确要求禁止撤点并校一刀切、一哄而上的做法,要求深入调查、听取家长的意见。在农村,关于撤点并校问题,须建立由村民委员会自主管理、民主决策的基本机制。无论政府部门出于何种目的、有着多么“光鲜”意义的撤点并校,如果没有这科学的决策程序,就极有可能出现严重的撤点并校后遗症,包括学生花更多时间在路上周折,增加安全隐患;家长花更大成本送孩子读书,需支付更多交通费,或因选择寄宿、租房陪读增加负担;一些家庭对于这样的教育不堪重负,选择让孩子辍学。这种局面必须扭转,要不然会使中国的教育面临更大的危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