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取消级别后,今后开会要习惯坐最后一排,坐飞机不能再走VIP通道……”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支持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正在做这方面的思想准备,但在整个社会等级观念非常强的情况下单独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教育家将得不到社会的应有尊重。
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位大学校长在两会上谈取消大学行政级别的事,但有一点特别明确,就是这些校长的观点惊人一致——先是表示赞成,旋即说取消会影响大学的地位。
周校长的谈话,与其他校长也有些不同,已经具体到取消级别之后的细节——开会要习惯坐最后一排,坐飞机不能再走VIP通道,有网友留言,这句话怎么听都有挪揄的味道:校长们心有不甘啊。不过,我从周校长的谈话中,却看到了取消行政级别对高校而言的种种好处。
开会坐最后一排,有什么不好?对大学内部而言,最好无关教育与学术的会议越少越好,对大学外部而言,最好不去参加各种与大学发展无关的会议才好。在大学校内的会议,校长自然不会坐最后一排;在大学校外的会议,如果校长坐最后一排,那基本上这个会议就与大学无关了。一直以来,大学不是反对文山会海么?大学领导不是埋怨校领导连应付各级政府部门的会议都忙不过来么?这不是大学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的良机吗?如果大学校长有教育家情怀,那根本不需要什么思想准备,这是趁势而为啊!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大前校长朱清时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学应“与民休息三年,三年不评估,三年没有会”。他告诉记者,这种感受在“非典”期间很强烈。那半年没有任何会,没有评估,大家安安心心做学问。
校长坐飞机不能再走VIP通道,于普通教师而言,是要鼓掌欢迎的。两会期间传出消息,全国人大今年强力推进预算公开,要求经过人大批准的政府预算,都要公开,其中包括国务院各部门预算。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高强称,群众应该知道,政府将筹集资金用于哪些方面。(新京报3月11日)作为公办高校,几年前就被要求实行校务公开,财务管理透明,可至今高校的财务开支还是“打闷包”,这与国外高校每年均要发布年度报告,公开开支,实不可同日而语。如果高校公开财务,得知原来校长是坐头等舱,或至少公务舱频繁出差,而大学欠债却高达几十亿,青年教师连蜗居学校教工公寓都要排队等机会,不知心里作何想。
据笔者所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创立时,就有一个做法,从院长身上省钱。按照财务协议规定,院长出差可以乘坐公务舱。但只要能坐经济舱的,院长肯定不坐公务舱。还有一些私营企业老板,身家早已过亿,但出差就坐经济舱。当然,依照级别,大学校长是可以坐头等舱或公务舱的,而且,大学校长也可解释,走VIP通道,是为了节省时间,减少旅途劳累。在当前的办学环境中,可能确实如此,校长要频频进京开会,然后还要赶回主持学校的会,找教授谈话,几成空中飞人。可是,如若对照教改纲要,改革之后的大学,校长在校内能主持的会议就不是一周10几个了,也用不着隔三差五去行政部门汇报工作,如果那时校长还陷在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只能说明,改革未有落地。
温总理曾说,“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也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如果以大学校长之言,没有级别的小学老师,怎样能得到尊重呢?周校长说,“在整个社会等级观念非常强的情况下单独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教育家将得不到社会的应有尊重”,其实这是不理解社会民意,如果堂堂大学的校长,不管事务是否紧急,坐头等舱和公务舱是否有必要,学校是否欠了一屁股债,都要坐头等舱,享受贵宾待遇,以自己坐飞机能走VIP通道,就感觉被尊重,那他离“教育家”的距离就太远了——如果一名学生在坐飞机时,看到校长与自己一样排队,一样坐经济舱,他可能认为校长更有点像教育家。
教育的最大功能之一是让每个公民有平等的意识,真正的教育家应当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最没有等级意识的人,他的办学行为应以“为受教育者提供最好的教育”为唯一标准,而不是追求自己享受、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的校长、教育家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其实质意义,就在于此。让教育回归教育,当教育整体有了尊严,所有的教师也都有了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