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术不端“测谎仪”为何变为“遮羞布”?

(2010-02-09 06:43:05)
标签:

杂谈

一款据说可以检测论文抄袭的软件(亦称学术不端“测谎仪”),在过去两年时间中,深受国内高校欢迎。据中国青年报 26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一些用“测谎仪”测试论文抄袭的学校中,“反反抄袭”的手法很高明,“不是不能抄,就看怎么抄”。具体“反反抄袭”的方法有“改写法”,“翻译法”、“GOOGLE法”等等,其精要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意思,而对文字进行调整、修饰,避免简单的复制、粘贴,就可骗过以检测文章重复度为基本依据的“测谎仪”。

 

这听上去就像故事。这么说吧,你从网上下载一篇文章,然后逐句对其进行增加修饰词、无病呻吟的废话的“改装”,“肉眼”一看,还是抄袭,可“测谎仪”就傻眼了,亮绿灯放行。这机器是高明还是不高明呢?

 

高明的大学领导与教授们,不会不知道“测谎仪”的“高明”之处,所以“测谎仪”,就这么受宠了。有老师就授意学生,要巧妙地“智抄”,不要“傻抄”,当某个学生的文章肉眼都可以看出是抄袭,但通过机器一测,却没有抄袭,这就是“智抄”,有了这样的“明确标准”,生产“论文”更为容易,学生不用为难,导师也不用为难;有教授的文章被指是抄袭,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之际,拿出“测谎仪”一测,仪器告诉大家他没有抄袭,就铁板钉钉——至于“测谎仪”是按重复10%,还是重复50%才算抄袭,这是操作机器的人说了算。在不少使用“测谎仪”的高校,虽有老师给学生上应对“测谎仪”的“辅导课”,但为防止学生还是会“傻抄”,预示给机器设定的认定抄袭的数据是重复30%,甚至以上。这是一个可以让很多同学都安全的比例。

 

好了,经过这般处理,“测谎仪”几乎就人见人爱了。于学校领导而言,用机器“测谎”,将树立起铁面无私打击学术不端的学校形象;而反学术不端的业绩也很丰硕:在使用学术不端测谎仪之后,经机器检测出的学术不端极少极少,师生们都与“抄袭”远离了。

 

好端端的“测谎仪”,转眼就成了学术不端的遮羞布,而据称,围绕这块遮羞布,还产生一个巨大的市场,比如论文预检(提醒有哪些地方“抄得不够完美”),“反反抄袭”咨询(提出修改抄袭意见),实在令人困惑。有人说,国外大学也使用学术不端测谎仪啊,但他们忘记了,那是学术共同体将其作为检测的辅助手段,评价学术价值和贡献,依据的还是同行评价。而在我们这里,哪有学术共同体的影子,于是,“测谎仪”也就成了利益的工具,用以蒙蔽大家双眼的“帮谎仪”。怎样能谋得最大的利益,就怎样派其用场。

 

如果“测谎仪”真有效,那么,会测出寄希望于技术手段打击学术不端,其实是学术管理者的最大谎言。治理我国高校和学术界的学术不端,根本之道,是建立学术共同体,实行学术本位管理。对教师的论文评价,需发挥同行评价作用,如果肉眼就能看出学术不端,却需启动机器检验,教授们的学术操守何在?教育和学术的尊严何在?还有谁敢公正地对学术负责?而对学生的论文评价,则必须依靠真正的导师制,导师不对学生的论文质量负责,却要借助“测谎仪”,这是何等的荒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