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针对上个双休日上海6所高校开展的自主招生测试中,有4所高校或放弃了对理科生考察语文科目,或规定全部考生仅测试数学和英语两科,上海31名政协委员近日联合署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对此提出意见。认为其“草率、短视,不负责任,与法律抵触!”(人民日报1月27日)
上海政协委员的反应是迅速的,与舆论对自主招生不考语文的“歧视语文”、“忘记母语”等等指责,紧密呼应。可是,如他们指责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是“草率”的一样,这份提议多少显得有些仓促,而说其“与法律抵触”,则更是“上纲上线”,没有认真分析何谓高校自主招生,以及高校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的关系。在笔者看来,高校自主招生中不考(或针对某些考生不考)语文,既正常,又不正常。学校不考是正常的,而不正常来自于自主招生模式的错误。
说其正常,是因为既然是自主招生,高校当然有权决定以怎样的形式考查学生,以及考察哪些能力和素质。如果考生认为这所学校考试的形式、考查的内容不适合自己,完全可以选择不参加这所大学的自主招生。更重要的是,现在的高校自主招生程序,是“学校个性测试+统一测试”,先由高校进行自主招生测试,给予达到条件的考生自主招生资格,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还必须参加高考,高考成绩达到一本线,且满足学校的录取优惠条件,才能被自主招生高校录取,也就是说,如果自主招生时考查的科目与高考完全相同,也是语、数、外,就意味着重复考两次,高校的自主招生变为“小高考”,哪有何存在的意义呢?
而自主招生不考语文的不正常,也正因这样的程序而起。在上述程序中,自主招生测试先于高考进行,换句话说,学校的个性测试是第一道门槛,依据自主招生测试的成绩,就将决定考生能否获得高考录取优惠,很显然,个性测试考哪些科目,就特别引起社会关注,对于某一学科成绩优秀的同学来说,哪所学校不考某一科目,都会被指责是对这一学科的歧视,不考语文如此,不考外语也是如此。
这是把高校自主招生置于统一高考之前的必然结果。自主招生的合适程序应是“统一测试+学校个性测试”,前者是对一名高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共性测试,通过这样的测试,既可保证招生录取的基本公平,也可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能力,后者则是基于共性测试,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增加的测试,在这一程序中,学校的个性测试才能有更大的自主空间。举例来说,如果考生们先参加统一高考,在统一高考成绩出来之后,高校再进行自主招生,把高考成绩作为申请者的笔试成绩,学校结合考生的高考成绩、中学学业成绩,以及针对学生选择的专业再进行的个性测试(笔试或面试),综合评价考生,会有人再指责高校学科歧视吗?
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以及美国高校的自主招生,都采取的是这种模式。香港地区的高校,就用内地的高考成绩作为学生的申请成绩,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学校自主提出申请者的高考成绩要求,达到要求的学生可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再进行面试考察,决定是否录取,在面试考察中,与高考考察内容重复的内容将不再涉及,甚至如果有很多重复,将被认为是面试水平太低——这与内地高校自主招生测试,越与高考科目重复多,越被叫好完全相反——美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普遍承认SAT考试成绩,将SAT作为多元评价体系中的一个指标,学校的面试考察,将集中关注申请者SAT考试之外的其他能力与素质。
将学校个性测试提前到统一高考之前,很难避免社会将学校个性测试,当作统一高考来对待,而如果不调整这种模式,却把板子打在高校身上,只会让自主招生进一步变异,不但难以在自主招生中体现学校个性与特色,更会让自主招生全盘高考化。上海这几所高校或会在政协委员的建议下,在下一年度的自主招生测试中,再考语文,而这仅是对高考一门科目的重复而已,其实,在社会的“关注”与“质疑”下,很多高校早就采取了应对方案,在自主招生中考所有高考科目,甚至在高考科目之上再加其它科目,比如,复旦大学的学业水平测试,是考10个学科的内容,今年清华、上海交大推出的五校联考,文科生除语数外之外,要考包含历史、政治、地理在内的文科综合,理科生除语数外之外,要考包含物理、化学在内的理科综合,一天考下来,考生们叫苦不迭。可没人指责他们学科歧视,社会各界“满意了”,高校的特色也没了,学生们的负担却加重了。所以,要让自主招生真正健康发展,还得让其回归到正确的模式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