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主招生的种种纷争源于程序错位

(2010-01-25 07:49:38)
标签:

杂谈

23日、24日两天,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记者发现,六所高校中,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这一“学科歧视”现象引起众多考生、教师的关注。(新闻晨报1月23日)

 

此前,再上一个双休日举行的清华、上海交大等五校联考,由于一天之内考五门,在语文、数学、外语之外,还要考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以及学校特色测试,加上考题很难,也弄得怨声载道。这真是考试科目少也难,考试科目多也难。高校于此也感到颇为“委屈”,左右为难。在笔者看来,产生这些纷争的根源在于自主招生程序的严重错位。

 

现行的自主招生程序是,在高考之前,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校,单独或联合举行自主招生测试,给予达到要求的学生自主招生资格,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必须再参加高考,在高考录取中,如果把相应高校填报在第一志愿或A志愿,将获得事先承诺的降分录取优惠。

 

解读这样的程序,必然有以下结果。其一,自主招生变为“抢生源”,各高校不断提前自主招生时间(以至于教育部发文规定自主招生启动时间),不断想花招(诸如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以便把优秀学生尽早“圈定”,而这种做法,不但让高校从教育服务竞争,变为招生政策竞争,还造成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学校和非自主招生高校的不平等竞争。

 

其二,自主招生测试不可避免地与高考科目重复,高校特色无法展现。拿上海这6所高校的自主招生测试说,学校有怎样考查、考查哪些科目的自主权,而且也可解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报考学校,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还要参加高考考语文。但是,由于高校根据这次自主招生测试结果,就给予考生录取优惠,如果不进行学科考,而只进行面试,会被质疑不公平,如果进行学科考,也就难免让具有某一学科较强实力的学生,指责学校不考这一学科,是学科歧视。各方利益的博弈结果,就变为自主招生测试,重复高考科目,这就是大家所见的情形。这样的自主招生,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毫无促进,味同鸡肋。高校的公信力没有因自主招生而提高,反而受损。

 

要让高校的自主招生摆脱靠政策“抢生源”、折腾考生、歧视学科等等纷争,必须重新设置程序。具体来说,根据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有必要将高校的自主招生,移到高考之后,将高考作为各自主招生高校的“笔试”,自主招生高校,可自主提出申请本校考生的高考成绩要求,然后再对符合申请条件的同学,进行综合考查、自主录取。在自主招生阶段,每个学生可申请多所学校,也可同时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一程序调整,不但保障基本公平,而且可以在学校综合考查中更充分的体现高校特色,不必再重复高考科目测试,还扩大考生的选择权。

 

笔者曾多次建议采取这一新的自主招生程序,对于这一建议,反对意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将高考作为自主招生笔试,还谈何自主招生,又怎么为“偏才”、“怪才”上大学的途径?试问,自主招生就一定是高校自己举行考试吗?美国高校还普遍承认SAT考试成绩,将其作为申请入学的要求之一。至于招“偏才”和“怪才”,那只是一个“托”而已,根据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偏才”和“怪才”恐怕早在中考中就被淘汰了,北大去年实施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中,中学就根本推荐不出什么“偏才”和“怪才”;而按照目前的自主招生程序,被录取的学生,基本都要求达到一本线,并且不低于本校在当地录取线20~30分,哪有什么“偏才”和“怪才”的事。在新的自主招生程序中,高校完全可以自己确定申请线,还可以对没有达到申请线,而具有某些特长的学生放宽要求,这才是真正将基本能力、素质与特长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二是高等教育资源可能被闲置,高校的录取周期大大拉长、录取成本提高。确实,考生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必然会产生放弃某些高校,导致这些高校一次录取难以满额的情况,为了让录取满额,高校可能进行多次录取,因此录取成本会提高。但是,相对于高校没有竞争压力,学生被录取进一所自己不满意的学校、专业,每年有50多万考生放弃录取选择复读来说,这种成本付出是值得的。观察境外高校,没有哪一所学校像内地高校这么“节省”招生成本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建立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而考生选择大学,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内核。可以说,没有这样的竞争机制,我国高等教育将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