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教育部原副部长 吴启迪女士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不要随便地把“扩招”和“就业难”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这两者的关系好像很直观,但其实很复杂,要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大学生就业难与城乡二元结构有关,“我们国家的城乡二元结构不解决,这个问题将永远存在。但是二元结构的解决,又跟人才很有关系,解决得好,就良性循环,解决得不好,就恶性循环。”(中国青年报12月21日)
从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看,也有“扩招”的过程,但他们比较有效地防止了教育质量下降,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就是坚持了以上两个标准。一方面,扩招大多由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完成,原来承担精英教育的学校大多维持原有规模,不扩招;另一方面,对扩招的数量和层次、结构进行充分调查,比如《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 (2003)》指出,英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从43%提高到50%以上。而具体怎样扩招呢?是根据对社会需求进行的分析,英国大幅扩招两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以上述两个基本标准来分析我国的扩招,无疑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违背基本教育规律,扩招的速度过快,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生108.36万人,本专科在校生340.87万人,这两个数据发展到2008年,分别达到607.66万人与2021.02万人,也就是说,在过去10年间,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与在校生规模扩大近5倍。根据基本的教育常识,扩大招生培养规模,必须有相应的师资、图书、实验设备和校舍,从我国教育的现状看,校舍和实验设备经过突击,已经基本达到要求,而师资则是很多学校的软肋。这种快速的扩招,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其二,没有对社会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不知道社会究竟需要哪一层次、以及多少人才而盲目扩招。据教育咨询研究公司麦可思的调查,2008届全国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有约35.9%的失业人数集中在少数的10个专业,其中有8个专业同时也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而这些专业,恰恰是扩招中“最热门”的专业,其中。全国有600多所高等大专院校开设了法律专业。
一个方向是调整产业结构,创造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这正如吴副部长所指,要解决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如果有效需求不增加,“不多”的大学生确实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另一个方向则是调整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与节奏,将其与现实的社会需求对应起来,也就是说,要认真分析我国当前的产业发展,究竟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哪些人才,由此来确定高等教育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模式。
最佳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图景,无疑是上述两个方向联动,共同使力;其次的情况是,各自为阵,其中一个方向进行一定的改变,一定程度缓解现今的大学就业难;最差的局面是,社会指责教育,大学生就业难是教育的问题;而教育指责社会,大学生就业难根源在需求不足,在彼此指责中贻误时机,不做调整与改变,让大学生就业难一年难过一年。
诚如教育部前负责人所说——“媒体动不动就说‘问责’,应该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育部被骂骂没什么,但骂解决不了问题,没解决问题才是最麻烦的。”——从务实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发,教育部门应该从自身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至少应该认真反思扩招中所存在的问题,提供给受教育者有质量保障的教育,不让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重演。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加之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学生就业难,在不久的将来,或将走出现在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