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蜗居陪读之痛

(2009-12-05 08:05:33)
标签:

杂谈

在国家级贫困县甘肃会宁,有一支规模庞大的“陪读农民军”。据会宁县教育局统计,“全县有中小学生14.8万多人,其中县城学生4.5万多人。按保守估计,全县由家长陪读的学生有1万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蜗居在县城窄小的出租屋内,梦想着改变未来。据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陪读家庭除了大量分布在学校集中的县城外,在许多中心乡镇学校周边,陪读同样蔚然成风(据12月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根据对“蜗居”陪读者的调查,大致有两种情形:一是择校“蜗居”陪读,为让孩子上一所更好的学校,“改变一辈子的命运”,家里“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进城读书,以便考上大学——这几乎是当地孩子的唯一出路——如果考不上大学,用当地老农的话说,“蜗居”陪读就成为一场赌博,如果输了,3年的心血将全部付诸东流。陪读父母只能重返故土,领着孩子回老家放羊。二是撤点并校“蜗居”陪读,农村的学校撤了,并到了镇上,孩子上学得翻山越岭,父母于是只有到镇上找出租房,陪孩子读书。


这两种情形,听来都令人心酸。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当然是择校“蜗居”陪读的首要原因。虽然我国各级各地政府部门都一直强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是,这一进程极为缓慢。前不久,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上指出,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择校热”,是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直接反映,必须下大力气尽快解决。“择校热”的根源已经找到,但对症下药却不容易。就拿会宁县来说,如果仅仅依靠当地财政的力量,而不是加大省级或中央财政统筹,来均衡农村、乡镇与县城的教育资源,不知要到猴年马月。


从当地撤点并校的具体举动中,我们难以看到当地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努力,反而却目睹为了节省办学经费,不顾学生上学困难“一哄而上”撤掉乡村学校的“积极行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笔者甚至有时在想,从当地政府的现实利益看,是不愿意办好乡村小学的,“不办好乡村小学、上乡村小学的学生少、乡村小学成空校、政府部门顺势撤点并校、把乡村孩子集中在乡镇读书、节省下办每所乡村学校的资金”这样的利益链会不会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如意算盘呢?我们所见的是,在一些地方,纵然有家长采取极端方式,比如自己请教师给孩子上课,抗议政府部门撤校,但一些学校还是在撤点并校的大潮中,被政府部门撤掉。


而除了财政力量的限制之外,只有上大学才能“改变一辈子命运”的教育目的,也注定了当地只有集中优质资源,来打高考攻坚战。试想,如若教育资源分配均衡,当地没有办得好的初中与高中,这个贫困县怎样与其它地区的学生竞争高考名额?可以说,在当地经济没有发展起来,农民没有基本的福利保障,学生高中毕业之后在当地无用武之地的背景下,“高考改变命运”将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而中国教育的任何一个小切片都能看到教育的顽疾。每一个“蜗居”陪读者,目击着教育不均衡的现实、现实功利教育的残酷,以及教育决策的武断。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人生活更幸福,我们的教育,离开这样的本质,又有多大的距离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